1933年11月,一向教养极好的宋美龄像发了疯似的,将蒋介石藏在床底的坛子砸了个干净,飘散出阵阵臭味。 毛福梅1882年出生在浙江奉化岩头村一个普通家庭,她比蒋介石大五岁。1901年,她19岁时与14岁的蒋介石结婚,这是双方家长包办的旧式婚姻。她不识字,长相一般,主要在家操持家务,对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特别孝顺。王采玉是蒋介石的母亲,早年守寡,拉扯儿子长大。蒋介石1887年出生在奉化溪口镇,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他从小读私塾,1906年去日本学日语,后来回国进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接受军事训练。婚后半年,蒋介石就离开奉化,去宁波读新式学堂,又转到浙江武备学堂。1908年他再去日本,进东京振武学校,期间与毛福梅联系越来越少。1910年,毛福梅生下儿子蒋经国,但蒋介石在外活动多,对她态度冷淡,常在日记里表达不满,因为她拒绝离婚。王采玉一直支持毛福梅,蒋介石没法马上得手。 1921年,王采玉去世,毛福梅在蒋家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蒋介石在外追求其他女性,生活不检点。宋美龄1897年出生在上海富裕家庭,早年随家人去美国留学,接受高等教育,回国后做社会工作。1927年,蒋介石强迫毛福梅离婚,她无奈同意,从此移居溪口,但仍以蒋家成员身份生活。同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宋美龄成为他的新夫人。蒋介石离婚后逐步掌控国民党权力。毛福梅留在家乡,偶尔寄蒋介石喜欢的食物到南京。宋美龄喜欢西式生活,对蒋介石过去婚姻的痕迹保持距离。蒋介石对毛福梅时常冷遇,甚至动手,但她一直顺从。毛福梅是旧式妇女,缠小脚,不识字,与蒋介石差距大,导致婚姻不和。 1933年11月,蒋介石去江西临川视察军事,宋美龄留在南京总统府。她在蒋介石卧室闻到异味,查看床底发现几个密封坛子。打开盖子,一股臭气扑来,这些坛子装着溪口特产臭冬瓜,由毛福梅腌制寄来。宋美龄认出这是蒋介石家乡食物,脸色变了。她指着坛子质问蒋介石,为什么还藏着前妻的东西。蒋介石默不作声。宋美龄尖叫着抓起坛子砸碎,碎片四溅,臭味弥漫房间。仆人闻声赶来,看着这一切。她继续砸其他坛子,液体流出,臭气更重。蒋介石试图阻拦,但宋美龄推开他,砸完所有坛子。宋美龄知道这些臭冬瓜出自毛福梅,毛福梅离婚后仍不时寄臭冬瓜和臭豆腐到南京。蒋介石收下藏在床底。宋美龄平时讨厌这些气味重的食物,这次发现来源后,当众砸毁,以断绝过去痕迹。 这个事件源于毛福梅对蒋介石的执着。她离婚后没回娘家,也没再嫁,一直住在溪口蒋家老宅。毛福梅出身农村,学历不高,与蒋介石不匹配,但她勤俭持家,对蒋家忠诚。蒋介石在外花天酒地,对她越来越厌恶。宋美龄介入后,毛福梅自知争不过,只能同意离婚。离婚后,她偶尔腌制蒋介石喜欢的食物寄去,蒋介石照单全收,却藏起来不让宋美龄知道。宋美龄教养好,出身名门,对这些旧习看不惯。砸坛子后,蒋介石与毛福梅再无联系。但蒋经国从苏联回来,与母亲重逢。蒋经国1910年出生,早年随父亲,但1925年去苏联留学。1937年回国,在溪口见毛福梅,母子抱头痛哭。毛福梅诉说这些年独自生活的苦,强调仍爱蒋家。蒋经国安慰母亲,记录她处境艰难。 1937年夏,蒋经国带妻子蒋方良和孩子去宁波游玩,与毛福梅一起在当地摄影店拍照留念。毛福梅坐在中间,蒋经国夫妇在两侧。1939年2月,蒋经国回溪口陪母亲过农历年,这是最后一次相聚。两人闲聊时,毛福梅提起蒋介石眼泪滑落,自称像蒋家看家狗,母子哭作一团。蒋经国日记写母亲对蒋家忠心,对父亲诚挚。蒋经国离开前,毛福梅送他到门口。1939年12月12日,日军战机轰炸溪口,炸弹击中蒋家老宅。毛福梅从后门跑出,又折返锁门,中途被土墙和弹片击中,腹部重伤,当场身亡。蒋经国赶回,面对母亲遗体哭到近乎昏厥。他写下“以血洗血”四字,刻石立碑。蒋经国给父亲写信,指出母亲遇难日与西安事变同为12月12日。蒋介石日记没提此事,但夹了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