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解放前夕,胡宗南给黄埔一期的“老大哥”曾扩情机票、15两黄金,让他尽快去台湾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02 14:03:18

成都解放前夕,胡宗南给黄埔一期的“老大哥”曾扩情机票、15两黄金,让他尽快去台湾。可曾扩情却拒绝了,并躲进了寺庙冒充出家人。 1949年12月,成都的天空阴沉得厉害,曾扩情等来了一个老朋友,或者说,等来了昔日“小弟”胡宗南派来的人。 带来的不止是问候,还有实实在在的机票和十五两黄金。“校长”的意思很明白,让他赶紧走。可曾扩情拒绝了。 这个决定,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政治投机,不如说是一个男人一生自我定位偏差的终极体现。他最后的选择——躲进寺庙假扮和尚,更像一场基于“老大哥”身份幻象的荒诞独角戏。 曾扩情的“老大哥”名号,最初是响当当的。他三十岁才考进黄埔一期,是所有人里年纪最大的。 当身材瘦小的胡宗南因体格被考官拒之门外时,正是这位“扩大哥”上前用拿破仑的故事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这份沉稳和温和,让他成了同学中的主心骨,这种权威不是靠枪杆子,而是靠年龄、资历和人情味换来的。 这种人情资本宛如助力之帆,在他人生早期扬起,使他在前行的航道上顺风顺水,一路畅行无阻,于发展之途轻松跨越诸多障碍。 不管是陈赓还是蒋先云,都和他关系不错,连周恩来都曾器重过他。他成了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在“复兴社”里,他的地位是“大太保”,连后来权倾一方的胡宗南都得排在他后面。 那时的他,几乎以为这种基于人情的影响力是坚不可摧的。 真正的考验,来自1936年的西安事变。彼时,身为西北“剿总”政训处处长的曾扩情,亦未能逃脱被扣押的命运,于风云变幻之际陷入困局。 然而,他并未将自身视作阶下之囚,相反,一股“救主”的豪情壮志在心底油然而生,驱使着他以别样的姿态应对当下困境。 受张学良委托,他在广播里向外界解释事变原委,言辞间竟对“兵谏”流露出理解与同情。他大概以为,凭自己的“老大哥”身份,可以居中调停,扮演一个拯救危局的角色。 他彻底想错了。蒋介石听到广播后勃然大怒,这哪是调停,分明是背叛!在他的权力棋局里,曾扩情从来都只是一颗棋子,根本没有资格扮演兄长。 事变甫一落幕,曾扩情方才抵达南京,便被戴笠奉令予以扣押。那一刻,他苦心经营的人情网络才显露出它的脆弱。 胡宗南、戴笠、邓文仪这些黄埔同学四处求情,也仅仅是保住了他一条命,他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 从云端跌落的感觉,是冰冷而真实的。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到四川当省党部主任委员,听着风光,实则是个没权的“摆设”。 至1949年,省党部财政困窘至极,连员工薪水亦无力发放。在此窘境之下,其麾下人员见前景黯淡,纷纷作鸟兽散。 他一个党部大员,竟要靠一位相熟的女商人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他看透了蒋介石的薄情寡义,也终于明白自己早就是一颗“弃子”。 所以,当胡宗南的机票和黄金摆在面前时,他内心的天平早已倾斜。去台湾?跟着那个早已不信任自己的“校长”会有好下场吗? 自己年过半百,也不想再颠沛流离。更重要的是,他依旧存在一丝幻想,觉得自己罪不至死,留下来或许还能争取立功赎罪。 他的应对策略,充满了戏剧性。他找到广汉深山里一座小寺庙,买通了住持,剃了头,换上僧袍,企图“遁入空门”。 可一个养尊处优惯了的人,哪有半分出家人的样子。他偷偷让村民定期送来米面油盐,日子过得比庙里任何一个面黄肌瘦的真和尚都滋润,身材反而愈发肥胖,满面红光。 这种拙劣的伪装很快就因群众举报和被捕特务的供词而败露。1949年12月26日,解放军推开他的禅房门时,他正煞有介事地端坐蒲团。 他对着士兵宣称自己“已跳出三界之外”,早已皈依我佛。解放军战士被逗笑了,直接戳穿他:“剃头才几天就想蒙混过关?罪行累累,还想遁入空门?” 被捕后的曾扩情,反而卸下了一辈子的包袱。在重庆白公馆,在北京功德林,他表现得出人意料地积极,主动交代问题,深刻反思。 管理所也认为,他自西安事变后确实再无大的劣迹,改造态度诚恳。 1959年,他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晚年被安排到政协工作,过上了普通人的安稳生活,直到1988年病逝,享年93岁。 信息来源:曾扩情: 蒋介石“大太保”的两次命运选择——2008-09-01 13:56 来源:黄埔杂志

0 阅读:48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