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为普京辩护,看法与大陆一致, 德媒气坏了,没得到满意答案。   刚当选中国

波览历史 2025-11-02 01:29:39

郑丽文为普京辩护,看法与大陆一致, 德媒气坏了,没得到满意答案。   刚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不久的郑丽文,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的一番表态,直接让德国媒体陷入了情绪性表达。   面对德媒预设好的批评框架,郑丽文表示“这不只是普京的关系”,明确指出看待俄罗斯的决策不能脱离北约东扩的历史背景,这一观点与大陆长期坚持的立场高度契合。   德媒原本想通过专访引导她认同西方叙事,最终却未能得到满意答案,甚至在后续报道中流露出明显不满,这场交锋远不止表面的观点分歧那么简单。   作为国民党历史上首位“由绿转蓝”的女性党主席,她早年曾活跃于民进党,因不满党派作风决裂后加入国民党,对两岸关系和国际政治有着更复杂的观察视角。   在专访中,当德媒记者追问“是否认可普京是冲突唯一挑起者”时,她没有落入非黑即白的陷阱。   反而反问西方为何回避北约五次东扩的事实,直言“美国自身的民主问题都层出不穷,凭什么用单一标准评判他国”。   这种不迎合西方的态度,打破了德媒对台湾政治人物“易被引导”的固有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郑丽文的立场与台湾当下的能源政策形成了微妙对照。   就在她表态前不久,台湾地区经济部门宣布将配合欧盟制裁,从2026年起停止采购俄罗斯石脑油。   要知道,台湾曾是俄罗斯石脑油的最大买家,采购量在短短几年内大幅增长,廉价能源为当地石化产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一边是企业享受着俄能源带来的实惠,一边却要配合西方实施制裁,这种矛盾被郑丽文间接点破。   她强调“国际事务判断不能脱离实际利益考量”,这与大陆“反对单边制裁、倡导务实合作”的主张形成了隐性呼应。   德媒的不满,本质上是自身利益焦虑与叙事霸权受挫的双重反应。   自俄乌冲突以来,德国跟随美国对俄实施能源禁运,导致国内能源价格飙升,工业成本大幅上涨,不少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这种自伤式的制裁已经引发德国民众的广泛质疑,而郑丽文的表态恰好戳中了西方叙事的软肋:他们宣扬的“正义”背后,藏着牺牲他国利益的自私算计。   《德国之声》在专访中反复用“人权”“民主”等词汇施压,却回避了德国工业因能源问题承压的现实,当郑丽文始终坚守事实逻辑时,德媒的情绪失控便成了必然。   这场舆论风波还折射出德国在国际议题上的双重标准。   就在郑丽文接受专访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刚发表过“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的言论,将台海问题与德国利益强行捆绑,却对“台独”分裂势力是台海和平的最大威胁避而不谈。   德媒一方面对郑丽文的客观表态横加指责,另一方面却对本国政客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行视而不见。   这种双重标准在两岸议题上同样明显,此前德国之声曾呼吁大陆放弃对台军演,将中方捍卫主权的行动歪曲为“炫耀武力”,完全无视“台独”势力与外部干涉的挑衅本质。   郑丽文的立场能与大陆形成呼应,根源在于对事实的共同尊重而非刻意协调。   大陆从冲突一开始就强调,俄乌问题有其复杂历史经纬,解决争端必须兼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这一立场从未因西方施压而改变。   郑丽文作为台湾地区的政治人物,从历史背景和实际利益出发得出相似结论,说明客观理性的认知在两岸之间本就存在共鸣。   这种共鸣不是外力促成的,而是基于对国际政治本质的清醒判断,任何脱离实际的意识形态站队,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利益。   她的表态也让外界看到台湾内部对西方叙事的反思正在加深。   过去,部分台湾政治人物习惯附和西方立场,但随着国际格局变化,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跟随西方搞制裁、选边站,最终会让台湾沦为利益牺牲品。   郑丽文在专访中就明确表示,“台湾的命运不能交给别人,不管是对岸还是华府”。   这种强调自主判断的态度,与她当选后重申“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和平的立场一脉相承,也让西方媒体试图割裂两岸认知的努力落空。   德媒最终没能得到满意答案,其实是客观事实对意识形态偏见的胜利。在复杂的国际议题面前,任何预设答案的追问都经不起事实的推敲。   郑丽文的回应之所以引发关注,不仅因为它契合了大陆的立场,更因为它打破了西方舆论的话语垄断,证明了多元视角的合理性。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