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卫星险些相撞!中方主动提出规避计划,要求美方停止抵近侦察 据多家权威媒体报

王云飞评论 2025-11-01 19:56:07

中美卫星险些相撞!中方主动提出规避计划,要求美方停止抵近侦察 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10月5号,中国国家航天局向美国提出卫星碰撞规避计划,要求美方停止对中国在轨航天器的抵近侦察活动。 这一举措源于中美卫星曾经发生过实际碰撞的风险。就在中方向美方提出要求之前,中美两国卫星因为轨道参数比较近,存在过约10分钟的最近交会点,触发了碰撞预警机制。因而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你们保持原位,机动操作由我们负责”的解决方案,并且要求美方停止抵近侦察活动。 中国空间站已经建立了全天候的天地协同监测网络,通过优化预警流程,将虚警率降低了30%,多次成功实施空间碎片的主动规避。在这一次的碰撞风险规避当中,中国通过自主机动操作,成功调整轨道参数,避免了潜在的风险。应该说中国通过轨道精确预报与规避技术,主动化解风险,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姿态。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次中方的主动沟通推动了中美航天协调机制的突破,双方开始建立轨道规划协调机制。同时中国也已经与OneWeb、SpaceX等国际商业航天公司建立了轨道资源合作机制,来应对“超级星座”时代的资源竞争压力。 如果是中美双方在轨卫星偶然相遇,通过双方的避碰预警机制可以化解风险。但假如对方是有意而为之,那怎么办呢?美国对中国航天器的抵近侦察它并非都是偶然的。长期以来,美国依托“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Capella Space间谍卫星等平台,对中国的在轨航天器实施监控。 美国部分侦察卫星还经常以“空间碎片观测”为借口,抵近中国卫星数十公里范围之内,通过电磁信号的探测来获取中国卫星的核心技术参数。这对中国太空资产的安全构成了数据安全和碰撞危险双重的威胁。 但中方对此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说中国的“实践21号”卫星就曾经成功的完成了在轨捕获技术的试验。据美国《太空新闻》在2022年1月27号的报道,在此前几天的1月22号,中国“实践21号”卫星就成功捕获了失效的北斗二号G2卫星,1月26号将其拖到了36000公里之外的“墓地轨道”之后,自己又回到了地球静止轨道。 自此中国的“空间碎片减缓技术”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其搭载的机械臂可在10米距离上精准抓取目标航天器。这一技术被外媒形象地称为“太空格斗术”。今后在有必要的时候,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之下,中方不是不可以采取物理措施,化解风险,转危为安。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王云飞评论

王云飞评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