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的多年统计早就把一个事实摆得明明白白:中国长期稳坐全球最大原油进口方的位置,进口份额常年接近全球进口量的五分之一。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相当于全球每五桶流动的进口原油里,就有一桶要流向中国市场。这种级别的体量只要稍微动一动,国际油价立马就会给出反应,背后藏着全球能源市场最敏感的神经。 先看这 “五分之一” 的体量到底有多实在。2024 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 5.53 亿吨,算下来每天要进口近 1100 万桶,占了当年全球原油进口总量的 19.6%,几乎刚好卡在五分之一的关口。 这么大的需求可不是凭空来的,国内的炼油厂、交通运输、化工产业都得靠原油撑着,单是 2024 年,这些进口原油就花掉了 2.31 万亿元,占全年进口贸易总额的 12.56%,相当于每 8 块钱进口支出里就有 1 块钱花在了原油上。 而且进口来源地特别集中,俄罗斯、沙特、马来西亚和伊拉克这四个国家就占了近六成,光是从俄罗斯一国进口的量就有 1.08 亿吨,刚好是总进口量的五分之一。 这种集中且庞大的需求,让中国进口量的微小波动都能引发油价震荡。2024 年就出过一次典型案例,那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 1.9%,虽然只是从之前的 5.16 亿吨降到 5.06 亿吨,降幅不到 2%,但国际油价立马给出了反应 —— 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数据公布后的三天里就跌了 4.2 美元 / 桶,直接跌破 70 美元关口,创下半年来的最低点。 更有意思的是,连出口国都跟着慌了神,沙特阿美紧急下调亚洲市场油价,每桶一下降了 80 美分,还推迟了多个大型石油开采项目,就怕丢了中国这个大买家。 美国页岩油企业更惨,不少公司的盈亏平衡价在 60 美元 / 桶以上,油价下跌直接让得克萨斯州好几家油企陷入融资困难,股价暴跌超过 30%。 中国进口策略的调整还会悄悄改变全球原油贸易的流向。2025 年下半年就出现过这样的变化,青岛港突然实施了针对高风险油轮的新规,禁止船龄超过 31 年的油轮靠泊,还拒绝接纳证书有问题的船舶。要知道青岛港处理着全国约六分之一的原油进口量,这一政策直接让原本通过 “影子船队” 运输的部分原油改道。 数据显示,那段时间中国从印尼进口的原油量突然暴增,8 月份进口量达到 270 万吨,比 7 月环比涨了三倍,远超印尼本身每天 58 万桶的产量。后来大家才发现,这是形成了一条印尼 - 马来西亚 - 中国的中转通道,油轮先在印尼巴淡岛停靠,再到马来西亚海域完成船对船转运,最后换船驶向中国港口,既规避了风险,也让全球原油运输的路线图悄悄变了样。 市场对中国需求的敏感,还体现在投机资本的反应上。国际油价不光看实际供需,投机者的预期同样关键。渣打银行有个原油基金经理综合定位指数,专门反映市场投机情绪,2024 年中国进口数据下滑那段时间,这个指数环比下降了 6.9,所有主要石油产品的相应指数全在跌。 数据显示,当时 4 种主要布伦特原油和西得州中质原油合约的多头仓位减少了 4470 万桶,很多投机者都在减少交易规避风险,这种集体观望又进一步放大了油价的跌幅。连投行的预测都跟着调整,纷纷把油价波动区间下调到 60-80 美元 / 桶,可见中国数据在市场心里的分量。 中国自己也在通过策略调整来应对这种 “体量绑架”。一方面在拓宽进口来源,东盟、非洲、拉美的进口占比慢慢提升,2024 年从东盟四国进口的原油就有 7086 万吨,占比 12.8%; 另一方面在搞能源替代,2024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0%,每百万辆新能源车能减少约 15 万桶 / 日的原油需求,相当于卡塔尔日均产量的三分之一。这些动作虽然慢,但已经在悄悄改变市场预期,比如 OPEC + 原本指望通过减产保价,2024 年沙特日产量降到 900 万桶,可油价还是跌了 12%,就是因为市场看到了中国长期需求放缓的信号。 现在全球能源圈都形成了一个共识:看油价先看中国数据。不管是每月的进口量统计,还是新能源发展的进展,甚至是港口政策的调整,都会被拿来反复解读。 毕竟五分之一的进口份额摆在那,中国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全球原油市场的神经,这种影响力既是能源需求带来的必然结果,也让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慢慢从规则接受者变成了重要的影响者。 信息来源:国际能源署(IEA)官网(全球原油贸易统计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