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刚发酵一个月,荷兰政府就开始忙着“找补”了,据英媒援引

薛彤作琴 2025-11-01 13:32:37

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刚发酵一个月,荷兰政府就开始忙着 “找补” 了,据英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荷兰当初强制接管这家企业,并非单纯听从美国指令,而是担心前执行官会拆解欧洲业务,把生产能力全转移到中国,最终让荷兰本土企业被 “掏空”。 现在更放出话来,希望和中方协商搞合资,双方各占股份,不再搞单方控股,这番说辞把一场跨国博弈的复杂性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要理解荷兰的焦虑,得先看清安世半导体的产业布局有多特殊。这家总部在荷兰奈梅亨的企业,前身是恩智浦的半导体部门,2019 年被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收购后,形成了 “荷兰设计 + 中国封装 + 全球分销” 的独特模式。 荷兰奈梅亨工厂负责生产晶圆,德国慕尼黑有研发中心,英国曼彻斯特工厂掌握着芯片设计数据,但全球 70% 的封装测试产能都集中在中国东莞,连荷兰产的晶圆都得运到中国加工才能变成成品。这种深度绑定让荷兰政府一直绷着神经,生怕核心业务被转移。 荷兰方面给出的 “担忧” 具体到了操作层面。消息人士透露,他们怀疑中方团队早有动作,比如计划裁掉安世欧洲 40% 的员工,关闭慕尼黑的研发设施,甚至已经把曼彻斯特工厂的芯片设计、机器设置等 “机密” 转移到了中国,下一步还要搬空汉堡工厂的实体设备。 但这些说法始终没有拿出实质证据,反而更像为 9 月 30 日的强制接管找理由 —— 要知道那天荷兰动用的是 1952 年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这部法律已经半个多世纪没启用过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接管时机,前一天美国刚发布针对闻泰科技的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要求对中资持股超 50% 的企业追加限制。 荷兰这步棋刚落子,就引发了连锁反应。中国商务部 10 月 4 日直接禁止安世从中国出口特定零部件,东莞工厂随即限制出货,全球汽车产业链瞬间 “地震”。 安世生产的车规级芯片占全球 15% 的份额,德国每辆汽车最多要装五百枚,断供消息一出,大众、宝马等车企股价集体下跌,纷纷警告要面临百亿级产能损失。 荷兰政府这才发现自己骑虎难下。原本想靠接管保住欧洲业务,结果反而把供应链逼到了断裂边缘。更尴尬的是,美国很快暂停了 50% 穿透性规则,荷兰当初的 “法律依据” 一下站不住脚了。 安世中国区干脆宣布独立运营,明确表示只认中国法律,员工薪资、生产安排都和荷兰总部脱钩,东莞工厂虽然实施 “上四休三”,但靠着国内供应链拉通,很快恢复了部分出货。这种局面下,荷兰的 “接管” 成了烫手山芋,才有了搞合资的提议。 可合资的提议根本绕不开现实矛盾。闻泰科技早就放了话,恢复合作的前提是撤销接管、恢复中国籍 CEO 张学政的职务,毕竟作为全资控股股东,没必要从自己的子公司 “窃取” 技术。荷兰经济事务部一边坚称接管合法,一边又拿不出技术泄露的证据,陷入了 “想保产业又丢不起面子” 的两难。 欧盟更是急得上火,一边让德国、法国放狠话要报复,一边又赶紧和中国开视频会议求补救,完全暴露了夹在中美之间的无力感。 现在的局面很微妙,荷兰的 “找补” 既是对自身决策失误的补救,也是产业链深度绑定的必然结果。安世的晶圆离不开中国封装,中国的产能也服务于全球车企,这种你中有我的格局,注定了单边行动只会两败俱伤。 从强制接管到提议合资,荷兰政府的态度转变,其实已经说明在技术竞争和产业合作之间,没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 信息来源:中国商务部官网(安世半导体相关出口管制回应)

0 阅读:11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