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提出个挺有意思的疑惑:中俄边界早就划定清楚了,可中国地图上俄罗斯远东的

薛彤作琴 2025-11-01 12:32:36

最近有网友提出个挺有意思的疑惑:中俄边界早就划定清楚了,可中国地图上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页岛这些地方,还是会标注中文名字,这难道是在没完没了 “翻旧账”?其实要是搞明白背后的规矩和历史,就会发现这事儿跟 “翻旧账” 压根不沾边,反而藏着地名标注的门道和历史记忆的传承。 首先得明确一点,这种标注可不是地图绘制者的随意为之,而是有明确的官方规定。2023 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里第十四条就写得很清楚,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加注 “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得标上 “伯力”,萨哈林岛必须注明 “库页岛”,算上尼布楚、庙街这些地方,一共八个俄罗斯境内的地名有这样的特殊标注要求。 这种 “俄文名称 + 中文旧称” 的标注方式,是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既符合国际上地名标注的通行做法,也有对历史的尊重,跟边界是否划定没有冲突。 这些中文地名能流传下来,本身就带着几百年的历史印记。海参崴这名字最早来自肃慎族的语言,原意是 “海边的渔村”,后来闯关东的河北、山东人觉得这里像个 “崴子”,又误以为盛产海参,就有了 “海参崴” 的叫法。 从唐朝的率宾府到清朝的珲春副都统管辖,这片土地上的中文地名使用了上千年。伯力则是女真语的音译,意思是 “豌豆”,唐朝时这里是黑水都督府的驻地,清朝更是东北边疆的军事重镇,直到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后才被改名哈巴罗夫斯克,而这个俄语名字,其实是为了纪念当年侵略这里的沙俄殖民者哈巴罗夫。 库页岛的中文标注更藏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个岛在元朝时就被纳入辽阳行省管辖,明朝设立的奴儿干都司还在岛上设置了卫所,岛上的居民一直与大陆保持着密切联系。即便 1860 年之后岛的归属发生变化,“库页岛” 这个中文名称也一直被沿用,它承载的是中国与这片土地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 类似的还有海兰泡,现在俄语名叫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 “报喜城”,但 “海兰泡” 这个中文旧称,始终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历史脉络。 国际上其实早有类似的地名标注惯例。很多国家的地图上,都会对一些有历史渊源的境外地名标注本国语言的旧称,比如韩国地图上会标注朝鲜半岛北部的历史地名,这种做法更多是为了保留文化记忆,而非对现有边界的质疑。 中俄两国早就通过谈判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2004 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最终划定了全部边界,地图上的中文标注完全不影响当前的边界现状,只是对历史地名的客观记录。 现在打开中国地图,能看到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这样的标注,左边是当前的法定名称,右边是流传千年的中文旧称。 这种标注既遵守了国际准则和中俄边界条约,又留住了历史的印记,让人们在看地图时能想起这些地方与中国的历史联系。它不是在 “翻旧账”,而是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毕竟尊重历史不等于纠缠过去,保留记忆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负责。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官网(《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 中国政府网(中俄边界问题相关说明): 外交部官网(中俄关系白皮书):

0 阅读:49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