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毛主席决定从军队中,选出一名副主席,但是一直没有合适人选,周总理说出一个人名,毛主席恍然大悟,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1973年春天,党的十大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副主席人选需要老中青三结合,可军队里的中年干部那么多,该选谁呢?周总理提出一个名字后,这位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的开国少将,就此改写了人生轨迹。他是谁?为何能获得如此信任? 李德生1916年生于河南新县一个贫农家庭,7岁学裁缝,8岁放牛。1930年2月,不满14岁的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当时红军营长看他年纪小有些犹豫,就让他和通信员赛跑,结果这个放牛娃轻松获胜,如愿成为红军战士。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德生参加了黄安、商潢、苏家埠等战役。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攻的八庙垭战斗中,他左胸被子弹打穿,因伤及神经,左手从此留下残疾。养伤期间,这个只读过几天书的年轻人开始刻苦学习,阅读各种红色书籍,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有明显提高。 1935年6月长征途中,李德生因说了些实事求是的话,被错误地撤销职务、开除党籍。但他没有消沉,坚定地跟着部队三过雪山草地。这段经历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直到1936年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才重新入党,1946年才正式撤销处分。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从排长一路成长为团长。1942年5月,日军纠集2.5万余人对太行根据地进行扫荡,他临危受命,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带领全营成功掩护八路军总部和后方机关突围。1945年1月,他主动请缨攻打日军马坊据点,化装成农民深入侦察,随后率82名突击队员一举端掉据点。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典型的歼灭战。 解放战争中,李德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旅长,在襄樊战役中指挥部队活捉敌中将司令康泽,被中央记大功一次。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部担任主攻,为全歼黄维兵团作出重要贡献。 1951年,李德生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十二军副军长。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前线作战部队,机智灵活作战,击退敌人数百次进攻,赢得了战役胜利。这一仗让他在全军声名鹊起。 1954年回国后,李德生担任十二军军长。他注重部队训练,总结推广的”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产生重大影响,得到高度肯定。 1968年,李德生率十二军进驻安徽执行任务。当时芜湖发生严重事件,群众组织冲击部队,抢夺大量武器。李德生不顾危险亲赴芜湖,只身进入武装据点做工作,短短几天就平息了武斗,稳定了局势。这份处理经验材料上报中央后,被批准在全国下发学习。 1968年10月,李德生列席八届十二中全会。会上点名时,毛主席突然问:“哪个叫李德生?”周总理介绍说是十二军军长、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站起来敬礼回答问题。毛主席说:“我看安徽的事情办得不错。”当问到如何解决芜湖问题时,李德生回答得很朴实:“就是大造舆论。”这句话引起一片笑声,但毛主席却很认同这个做法。 1969年4月,李德生出席九大并当选中央委员。在九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当宣布选举结果时,毛主席又说:“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从一名野战军军长直接当选政治局候补委员,这在党史上极为罕见。 1969年7月,李德生被调到北京工作,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还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工作。1971年1月又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在处理重大事件中,他表现出色,为稳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3年春,十大筹备期间讨论副主席人选。毛主席提出要老中青三结合,应该从军队里找一位中年同志。周总理提议57岁的李德生,毛主席表示赞同。李德生本人却觉得资历浅,提议让李先念担任。坐在旁边的李先念拉了拉他的衣服,轻声说:“主席都已经表过态了,你不要再说了。” 1973年8月,在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作为开国少将,能担任如此高位,这在党史上绝无仅有。 但好景不长。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李德生从北京军区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毛主席说他是”陪绑的”,刚到北京不久就要调走。此后形势急转直下,1974年李德生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作检讨。1975年1月十届二中全会上,他申请辞去中央副主席职务。 1980年8月,经中央批准,为李德生平反,恢复名誉。此后他继续在沈阳军区工作达12年之久,为东北战略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85年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从14岁的放牛娃到开国少将,从野战军军长到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经历了政治风云的考验,但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坚守着信念。历史证明,真正的功勋不会被埋没,人民永远记得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奋斗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