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小史论过去 2025-10-31 13:18:20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张爱萍1910年出生在四川达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小时候家里穷,但他聪明好学。1925年他进达县中学念书,那时候学生运动闹得挺凶,他当上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啥的。1926年他加入共青团,干了不少组织工作。两年后转成党员,继续搞地下活动。1929年他投身红军,从基层干起,负责宣传和游击任务。1932年他到鄂豫皖苏区,当上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政委,带队打仗,积累经验。 抗日战争打响后,张爱萍在新四军第三师当副师长,还兼淮海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打击日军,扩大根据地。1938年他调到八路军总指挥部当参谋,在武汉办事处搞统战,拉拢各方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他先任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管部队调度和计划。后来升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指挥几次战役,帮着解放华东地区。新中国成立,他当上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从头建海军部队,推动舰艇和人员训练。 1955年张爱萍授上将军衔,继续在军中干大事。1959年他去国防科委当副主任,抓国防科技项目。1960年又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管工业生产和协调。1964年他带队去酒泉导弹基地检查,那时候国家正搞尖端武器,他负责导弹试验和相关工作。整个生涯他从基层干到高层,参与不少国防建设。 1964年张爱萍去酒泉导弹基地视察,正赶上夏天最热的时候,基地担着国家导弹科研重任。战士们每天在40多度沙地里训练,科研人员挤铁皮房算数据,衣服上全是盐渍。基地条件艰苦,水源少,生活用品缺。那天中午他查完上午工作,去食堂看饭菜情况,路上见服务社门口蹲着十几个年轻战士,每人背着军用挎包,衣服洗白了,扣子扣严实,后脖颈晒红。 张爱萍走过去问他们从哪儿来,带头班长报告是从三号区哨所派来买东西的。战士们一大早步行几十里沙路赶来,结果服务社没货,只能干等。他翻看挎包,摸出硬馒头,战士说带了干粮。张爱萍敲敲馒头,转身喊人叫基地司令。司令来后,他把馒头掰碎泡水,推过去让司令尝战士吃的啥。接着他让战士们去食堂吃饭,没菜炒鸡蛋,没饭煮面条。 战士走后,张爱萍指着空货架,说把30万修纪念亭的钱改建汽水厂。当时基地有领导计划给中央领导建纪念亭,图纸都画好。他查发现科研楼没风扇,战士喝水带咸味。这事儿暴露基地后勤问题,他当场决定停建纪念亭,转用资金改善条件,确保科研和战士生活。 张爱萍带技术员在戈壁找水源,测水位挖渠道,建过滤池,从兰州调制冷设备。3个月后,冷饮车间出第一批冰棍,基地人高兴。他拿着冰棍等巡逻战士回,分糖水给大家。这事传北京,有人说他特殊,他说就特殊,明天建图书室。国家那时困难,基地维生素片钱顶工人半年工资。他带后勤改哨所菜窖成冰库,教用棉被裹冰块存菜。 一次查到某连用军车拉西瓜,他批连长,转头让炊事班送20斤糖给各哨所。那年冬冷,他从新疆调300件羊皮袄,发放时查每件质量。有战士袄子袖口补丁,他换上自己那件抗美援朝发的。在基地待40多天,他的吉普车换两条轮胎。他搞流动服务车,每月送粮药到哨所,还设戈壁菜园,用植物肥种萝卜白菜。 用废导弹燃料罐改储水塔,解吃水难。这些办法进国防科委手册,其他基地学。离开前他开会讲3小时,解衣示伤疤,说过去打仗没渴死,现在不能让同志喝咸水。次日战士塞西红柿满车。在他坚持下,纪念亭没建,冷饮车间成西北大军用食品厂,供基地还帮周边百姓就业。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在北京去世,93岁。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