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潜伏在台湾军中的中共高级特工、官至上校的聂曦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他被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牺牲前他目光如炬,勇敢赴义,身中七枪,壮烈牺牲,死不瞑目。 聂曦的经历,在中共地下工作体系中并不孤例,却极为特殊。他不仅成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高层,还官拜上校。 这种级别的渗透,不仅说明了其个人能力之强,也凸显了当时中共地下组织在敌后战线上的组织力与隐蔽技术已臻成熟。 从延安时期开始,中共就高度重视情报战线的建设,尤其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阶段,地下工作者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大量战略级情报。聂曦正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 他之所以能在敌营中长期隐藏身份,除了个人的谨慎和机智,更离不开党的周密组织和群众基础的支持。 在国共内战进入尾声、解放大势已定之际,大批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中共中央并未因此放松对台湾地区的情报关注,而是将潜伏工作提到更高战略层面。 聂曦被安排进入台湾军中,执行长线深藏任务,其使命不仅仅是提供军事情报,更重要的是寻找未来可能的策反突破口,为统一大业积蓄力量。 然而,谍战从来没有真正的“保险箱”。聂曦被捕,显然是一次严重的情报泄露造成的后果。据史料分析,此次暴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叛徒的出卖。 在那个极端复杂的环境中,地下党员不仅承担着敌方侦察、反间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来自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一旦组织网络暴露,就可能形成连环牵连,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聂曦的牺牲,就是这种高危工作状态下最沉重的代价之一。 被捕后,聂曦经历了极其残忍的审讯。据后来的资料披露,他始终拒不供出组织信息,未牵连任何同志。他的沉默,是对党最坚定的忠诚。 台湾当局最终将其以“共谍”罪名判处死刑,并在台北马场町执行枪决。行刑时,他目光坚毅,直视前方,哪怕身中七弹,仍不低头、不屈服。烈士之死,说是英勇不屈,并不为过。 聂曦并非孤勇者。他所代表的,是整个地下战线上的英雄群像。那些年,成百上千的无名英雄逆流而上,深入敌后,完成一项又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中很多人从未留名,连亲人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直到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才出现在烈士名录上,伴随着一句“因任务需要,曾长期隐姓埋名”。 深入思考聂曦的牺牲,会让人更加清晰地理解信仰的重量。在国共对峙最为激烈的年代,一个人若没有深植于内心的坚定理想,是绝不可能承受潜伏生活的孤独和危险的。 聂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也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他用自己的生命,为理想写下注脚。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于悲壮情绪,而是要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国家的统一与安宁,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付出乃至牺牲。 聂曦的名字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如一些战场将领那样响亮,但他的价值,不在于名声大小,而在于他曾用生命守护了信仰、守护了正义。 在马场町的那一刻,聂曦没有留下遗言,但他的选择已经说明一切。他没有妥协,没有恐惧,没有动摇。 他不是“死不瞑目”,而是以一种最刚强的姿态,向世人展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他的牺牲,正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素材来源:聂曦烈士:信仰者的坦荡 2025-10-19 14:27·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