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跃(1963年3月-2025年7月20日),临沧市云县人。1981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短短一行字的背后,藏着一位边疆子弟兵一辈子的赤诚与坚守!从18岁的青涩小伙到62岁的白发老人,他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军营,把余生的温暖留给了家乡,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又滚烫! 1981年的秋天,云县的山风吹得正烈,18岁的杨国跃背着简单的行囊,在乡亲们的目送下踏上了参军路。他站在征兵车上,望着越来越远的家乡,攥紧了拳头:“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给家乡争光!” 到了部队,他被分到了边防某部,每天的训练苦得超出想象——五公里越野、战术演练、射击训练,汗水浸透了军装,磨破了鞋底,他从没喊过一声累。战友们记得,他总说“边疆的防线多一分坚固,家乡的亲人就多一分安稳”,夜里站岗时,他总会望着西南方向,那是家的方向。 在部队的五年里,他多次参与边境巡逻和抢险任务,两次荣立三等功。1984年的一次暴雨,边境路段出现塌方,他第一个扛起铁锹冲上去,和战友们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硬生生抢通了道路。泥浆裹满了全身,手上磨出了血泡,他只是咧嘴一笑:“能保住道路通畅,值了!” 退伍时,部队首长握着他的手说:“杨国跃,你是个好兵,走到哪儿都错不了!” 他把军功章小心翼翼地收进包里,带着一身军人的硬朗,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 回到云县后,他没提自己的军功,而是一头扎进了家乡的建设中。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他牵头组织村民修路,自己出钱买水泥,每天天不亮就带头干活;山里的孩子上学难,他跑遍各个部门申请资金,还义务当起了孩子们的“护送员”,每天往返十几里山路接送孩子。有人问他“这么拼图啥”,他拍着胸脯说:“我是当过兵的人,为乡亲们做事,是应该的!” 他的军装总被叠得整整齐齐,挂在衣柜最显眼的地方,逢年过节,他会给孩子们讲部队的故事,教他们站军姿、唱军歌,把军人的精神悄悄传递。 2025年7月20日,杨国跃在帮村里老人检修房屋时,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牵挂的乡亲们。出殡那天,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捧着他的遗像,哭着喊“国跃啊,你走得太急了”。他的军功章被摆放在灵堂最前面,那枚褪色的勋章,见证了他从军人到家乡建设者的初心不改。 这里必须嵌入三个专业知识点:一是退役军人角色转型的社会价值,杨国跃从边防战士到家乡建设者的转变,体现了退役军人将军队优良作风融入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二是边疆地区退役军人的使命延续,他退伍后坚守家乡、服务群众,延续了边防军人“守护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百姓”的使命担当,彰显了边疆子弟兵的家国情怀;三是军人精神的代际传承,他通过讲述军旅故事、培育后辈,将忠诚、奉献、担当的军人精神传递给下一代,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正能量。 互动时间到!你身边有没有像杨国跃这样默默奉献的退役军人?你觉得军人精神在和平年代最该如何体现?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杨国跃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的坚守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从军营到家乡,他始终带着军人的赤诚与担当,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土地和人民。这样的老兵,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天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