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11颜渊问为邦

天津说过去 2025-10-31 07:54:51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传统的解读——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谄媚的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人很危险。”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上句是如何为仁,也就是大环境;这句就是如何具体实践,如何在国家内部推行,落地大环境、大氛围。这句体现了礼乐,礼在于规矩和秩序,也就是道德和法制,社会的秩序维护。通过历史的总结,规律的推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是乐,好的音乐在于触及心体良知,良知的共鸣,这是公心良知,更是人心所向。刀郎的罗刹海市,颠倒世界唤醒了上亿人的良知共鸣,全世界几百亿的点击量,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有良知。

同时要放弃好名好利好色好货的私欲杂念;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这不就是享乐主义的金钱主义价值观大环境吗?功利性价值观,就是骄奢淫逸,就是欲壑难填,就是金融圈多P乱象。都是钱,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美丑不分,荣耻不辨。

这也是西方资本,某军国,乐见其成的地方。文化渗透推动的就是功利性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然后华夏民族的不肖子孙们背弃祖宗,割裂传统文化,舍弃华夏民族的文明和精神。换国计划,物理层面,通过转基因和流行病毒予以消灭;精神层面,通过日本文化替代,以及政策性清除几千年延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清明祭祀和春节烟花等传统文化,逐渐予以消灭。内外都没了,华夏民族也就没了,华夏文化和文明也就不存在了,最后一个文明古国,或许就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

这篇是国家的维度,社会的层次,更是大环境结合不相的仁德维度。结合上句,这句很好理解。大环境就是礼乐促成了,外在的是礼,内在的是乐;音乐是通心体的,纯正的音乐唤醒良知,私欲的音乐唤醒心中贼。所以为仁,需要感知无私欲的纯正的音乐;用音乐擦亮心体,去掉蒙蔽心体的杂念私欲。为仁的良知,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秩序和规则,最终形成大环境。

体会一下,老人倒了没人敢扶,甚至没人敢报警的社会现实。人人都有良知,都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不敢做,这是为什么?

什么样的事件,造成了如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为何当初孔子要杀少正卯,对于造成大环境如此恶劣的恶人,这是杀头的罪过啊。法律如果惩治不了坏人,保护不了好人;那么法律的意义何在?人人都知道该做好人,但不敢做好人;因为好人总是吃亏。

但是民心所向是良知,良知作为恒定的光速,就是可以推动符合民信、民心的礼乐和社会秩序;良知可以触及心即佛,佛祖看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该有的秩序和规则。好人获得更多,因为善有善报;坏人得到惩罚,比如不知感恩的复旦驴友,勒索陷害好人的恶人,就该被道德和法律严格的惩治。这里不要有圣女的乡愿情怀,对待坏人,就是恶有恶报,这才是佛祖的大慈大悲,这才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真实内涵。因为对待坏人的惩治,保障了好人的大慈大悲。对待坏人不是宽恕,而是以直报怨的方式,予以惩处。

如此的大环境才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和基础。好人有好报,所以都想当好人;坏人有恶报,所以都在争取改正,从而成为好人。这就是以直错诸枉,能是枉者直的意境。

有个故事,有个所谓的善人帮助了寺庙门前的乞丐,但是菩萨怪罪他,他该有的恶有恶报无从应验。凡人的所谓善行,打破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破坏了大环境是最大的恶。善行不在于个人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大环境的导善还是导恶。帮助坏人不受惩罚的所谓老好人,腐儒和圣女,是最大的坏人,乡愿,德之贼也。以德报怨是伪君子,是想体现自己善良的名声,劝人以德报怨更是没有成本的体现自己善良的名声。好名好利的伪君子们,孔子最讨厌的垃圾。

就是这些垃圾,造成了好人只能吃亏,只能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图回报,最后谁也不敢做好事了,因为做好事就意味着吃亏。也是这些人助长了包容和宽容恶人,让坏人觉得,还是做坏人舒服,不受惩罚而且还有好处。这些傻子好好想想本质吧,如果你信佛,你做的正好违反了佛家推动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不虚。你榜佛法,是不是该有罪过。

0 阅读:0
天津说过去

天津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