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2025年8月,曾经给普京当过五年经济顾问的安德烈·伊拉利奥诺夫在智库场合公开建议,把东西伯利亚那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售给中国。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眼熟,因为正好对应19世纪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从清朝手里拿走的领土面积。 这番话一出来,俄罗斯国内直接炸了锅,佩斯科夫第一时间出面表态,称这触碰了红线,民族主义舆论更是把伊拉利奥诺夫骂成卖国贼,地方政府也纷纷跳出来反对。 按照2020年修订的俄罗斯宪法,讨论领土让渡可以判10年徒刑,对于一个把领土扩张视作民族荣耀的国家来说,公开谈论卖地简直就是在打国家的脸。 但冷静想想,伊拉利奥诺夫为什么敢说这种话?因为远东的困境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地步,这片占据俄罗斯国土四成的广阔区域,人口只有780万,每平方公里还住不到两个人。 更糟糕的是,人们还在不断往外跑,苏联解体时这里还有三千万人,现在只剩下零头,一百六十多个村子直接成了无人区,有些地方比北极还要荒凉。 资源倒是不缺,天然气储量占全国将近一半,石油、黄金、森林什么都有,可就是开发不起来,冬天零下五十度的严寒能把管道冻裂,夏天冻土一化地基就下沉,修条铁路的成本能顶得上三条普通铁路。 苏联时期留下的那些老设备早就不行了,西方制裁之后技术链又断了,开采效率低得可怜。 政府推出的“一公顷免费土地”政策听起来诱人,可真正留下来开发的人不到一成,没有医院学校,交通不便,工资再高也留不住人。 普京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就开始大力推动“向东看”战略,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在远东设立超前发展区,给企业各种税收优惠。 这些年工业产出确实涨了三成,矿产开采也翻了几倍,北极航道的货运量也上去了,但代价同样惊人,远东铁路的预算在2025年被砍了三成,因为俄乌冲突把国家财政拖得够呛,投资者看着那些在极寒天气里启动都费劲的设备,基本都选择观望。 这时候,中国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2024年中国对远东的直接投资达到120亿美元,是五年前的三倍,从能源管道到港口扩建,从工业园区到农业合作,中国资金和技术几乎渗透到远东开发的每个角落。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扩建后吞吐量翻倍,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园让当地两千人有了工作,阿穆尔州的农业合作区把亩产从一吨提升到三吨。 中国工人填补了劳动力缺口,中国设备在零下五十度还能正常开工,中国的供应链让运输成本直接降低两成。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伊拉利奥诺夫的建议才有了它的逻辑,他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看到了现实:俄罗斯既没钱也没技术搞定远东,与其让资源继续沉睡,不如让有能力的国家来做。 卖地当然不可能,但这个提议暴露了俄罗斯内心深处的纠结,一方面,他们确实需要中国的钱和技术;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影响力过大会侵蚀主权,边境巡逻在加强,能源项目必须本地控股,审批流程拖得让中国企业叫苦不迭。 中国的态度倒是很明确,驻俄使馆直接把这事定性为“地缘政治炒作”,表示不接受、不讨论、不参与任何形式的领土交易,这不是客气话,而是务实的选择。 中国要的是稳定的能源供应和市场合作,不想掺和进历史恩怨的泥潭里,2008年中俄边界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没必要因为一个前官员的狂言再把事情搅浑。 说到底,卖地论虽然荒唐,但它确实逼着双方重新思考合作模式,俄罗斯需要放下戒心,真正把门打开,而不是一边招手一边设限,中国也要把握好分寸,避免让合作变成地缘博弈的筹码。 远东的冻土终究会化开,但化开它靠的不是一纸买卖,而是实实在在的共赢合作,历史的账翻不翻篇,要看今天的人怎么做。 如果双方能够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技术研发上真正打通壁垒,远东完全可能从负担变成机遇,毕竟在这个时代,抱团取暖比各自为战更能扛住风浪。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