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星舰最厉害的地方就两点:一是能完全重复使用,二是运力超大。 数据显示,它能一次把150吨重的货物送上太空,而单次发射成本有望压到200万美元以下。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每公斤的发射费用从现在的上万美元直接打到"骨折价" - 只要10美元左右。 想象一下,以前发射卫星像坐头等舱,以后可能就像坐公交车了,星舰一次就能运送整个卫星星座,而传统火箭得分几十次发射。 SpaceX已经用猎鹰9号证明了火箭可以重复使用20次以上,星舰要把这个理念做到极致 - 让火箭像民航客机一样今天飞完明天继续飞。 说实话,影响肯定有,中国长征系列火箭这些年靠着高性价比,接过不少国际订单,从阿根廷到沙特,客户遍布全球,目前中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约占15%的份额,但星舰要是真把价格打下来,可能会从三个方面冲击中国市场: 第一是价格战,现在中国发射报价每公斤大约5000-8000美元,要是星舰真能做到10美元,这个差价实在太大,大部分商业客户都会用脚投票。 第二是技术差距,可回收火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虽然中国也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长征九号",但至少要等到2030年,这个时间差确实让人担心。 第三是生态竞争,SpaceX玩的是"火箭+卫星+应用"一条龙服务,星链计划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中国主要还是提供发射服务,缺乏这种完整的商业闭环。 不过,事情也没那么绝对,航天从来都不只是商业问题,还涉及地缘政治,很多国家出于政治考虑,会选择同时与多个国家合作,而且中国火箭在发射小卫星、高轨道任务等方面,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可靠性和性价比。 面对挑战,中国航天正在多管齐下,一方面,国家队和民营航天企业都在加速研发可回收火箭,比如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计划明年首飞,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建设自己的卫星星座计划,用内需来带动发射需求。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提供从卫星制造、发射到数据应用的整套服务,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有吸引力。 说到底,太空经济的蛋糕正在快速做大,星舰如果成功,将会创造更多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太空应用场景,对中国来说,关键是要抓住这个转型期,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个人观点:太空时代需要百花齐放 星舰引发的讨论,让我想起了当年iPhone横空出世时的场景,大家都说传统手机要完蛋了,但最终市场容纳了多种选择,太空产业也是如此,我认为不会出现一家通吃的局面。 航天事业有其特殊性,可靠性、安全性往往比价格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欧洲的阿里安火箭虽然价格偏高,但仍然有市场,对中国来说,完全可以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提供更灵活的定制服务。 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很多国家不愿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与阿联酋、巴西等国的合作证明,技术合作与本地化方案依然大有可为。 最让我期待的是,中国航天正在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民营航天公司的崛起,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也许我们暂时追不上星舰,但可以在太空机器人、在轨服务等新领域实现突破。 星舰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提醒我们,太空时代真的来了,在这个全新的赛场上,需要的不是跟随者,而是开创者,中国的航天梦,应该有自己的路径和特色。 毕竟,当人类真正走向星辰大海时,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单一文明的扩张,而是多元文明的共同绽放,对中国航天来说,最精彩的故事,可能才刚刚开始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