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政府敢收走法国的铀矿、中资石油企业和澳大利亚的金矿归为国有,不是冲动行事,而是算准了“穷国也可以掀桌子”。 这事其实早有苗头,法国一直在尼日尔铀矿这块土地上赚得盆满钵满,尼日尔却只是分一小杯羹,中石油在原油项目上下血本投入,不仅搞出了大规模生产还修了管道建了炼油厂,把当地的能源结构整得有了模样,澳洲的金矿虽然体量不大,但在尼日尔属于顶尖项目,这些外资的进入按理说带来技术和就业,可几年下来尼日尔民众发现收益跟预期不符,反西方的声音慢慢变大。 军政府选择趁势而动不仅有自身巩固政权的打算,也顺应了周边国家的趋势,这波国有化的动作说白了就是要掌控命脉,对法国来说被逼着割地,让资源和重要资产飞走,中国方面更憋屈,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结果说扣就扣,说赶高管就赶,还甩来一张大额税单,合作姿态完全被无视,澳大利亚干脆成了最后的“祭品”,连金矿也被接管,所有承诺的投资机会全泡汤。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国有化让尼日尔短时间内掌握了资源,却没能解决根本难题,现代矿业、石油产业需要大量技术支持和持续投资,这不是只靠换个管理方就能解决的,尼日尔没有成熟技术团队也缺乏资金,甚至连安全都是隐患多多,过去外企进场还能给财政兜底,如今军政府全权接管,如果生产停滞甚至负债扩张,压力只会更大。 这一步棋也给尼日尔的国际信誉带来了麻烦,外资最怕政府政策不稳定,一旦有破坏合同的先例,未来谁还敢大规模投资?联合国、非洲联盟都很关注这种行为,提醒要正视长期发展和国际规则。 对外界来说尼日尔这波操作虽猛,却有点冒险,短时间内军政府得到了政治上的好处,稳住了国内对他们的支持,但从经济、外交到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挂着不确定的问号,中国中石油项目的遭遇尤其能说明问题,持续投入和长期建设全被无力承接击碎了合作的可能性。 尼日尔政府希望靠夺回资源命脉实现自我突破,但没有配套的支撑,容易陷入空有资源却难变现的窘境,法中澳的技术和资金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被拒之门外后,尼日尔接下来的路只会更难。。 这场“掀桌子”的举动一方面展现了小国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实的难题,尼日尔在砸碎旧模式的同时必须找到新出路,否则很可能搬石头砸自己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