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建议好暖人心! 高志凯教授建议,统一后要在台北选择一些大街,任命一条为吴石将军大道,一条陈宝仓将军大道,一条朱枫大道,一条聂曦大道,同时要以他们的名字铸造铜像。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世代子孙永远记住这几位伟大的烈士,另一个是让全世界知道只有一个中国。 高志凯教授提出了一项构想,即在台北选取主干道,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人物的名字重新命名,并为他们铸造竖立铜像。 这并非简单的更名,而是在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引发公众关注后,一次重塑城市空间叙事功能的战略性思考。 此举意在将街道从功能性路标,转变为承载特定历史观与政治话语的丰碑。 以前,我对吴石、陈宝仓、朱枫、聂曦这些名字的印象非常模糊,只是在翻阅一些历史资料时偶尔看到过,没留下深刻印象。 直到看了相关剧集,我才真正体会到吴石将军当年在台湾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表面上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周围充斥着监视的眼睛和特务的注视,但私下里却要把关键的军事情报巧妙藏在字典夹层里。每次出门,他都要精心规划路线,绕过监视,生怕被发现。每一个行动都像在刀尖上行走,稍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朱枫女士的经历更令人动容。她原本在大陆有一个安稳的家庭生活,但仍毅然申请前往台湾承担对接工作。她明知危险重重,却毫不退缩,把个人安危置于国家使命之后。 陈宝仓将军和聂曦同志同样在传递情报过程中暴露身份,最终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大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每一个人的勇气和奉献,都让人深感震撼,也让那些历史名字从模糊走向鲜活。 高志凯教授建议也引起了无数网友热议,纷纷表示赞同! 台北现有的许多街道多以“忠孝”“仁爱”等抽象词汇命名,相对缺乏具体历史内涵。而在大陆城市中,类似北京“李大钊路”这样的命名方式非常常见,这类以先烈名字命名的街道,实际上承担着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功能。 相比形式化、偶尔举办的纪念活动,这种方式更接地气,也更易让人日常感知历史。当人们每天在通勤中经过这些街道,英雄的名字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将历史记忆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体验。 这既是一种日常的提醒,也体现出“不忘本”的态度。 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特定历史观得以融入居民的生活环境,成为一种环境式的集体记忆。 提案选择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四位先烈,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为抽象的统一理念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支撑。 这次命名提案,不仅仅是地名变更,更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公共话语传播。对于台湾本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它具有教育和传承功能。家长带着孩子经过“朱枫大道”,可以顺势讲述她的故事,让两岸同属一国的观念以日常生活中的小切口内化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对于国际游客来说,这也是一次清晰的政治信息传递:当主要街道挂上“吴石将军大道”的牌匾,自然而然会引发询问,进而了解两岸历史渊源,明确体现“一个中国”的原则。 对大陆民众而言,这种街道命名则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历史闭环,也被视作对先烈遗愿的一种告慰,确认他们的牺牲对两岸和平发展产生了实际贡献,从而带来历史性和情感上的慰藉。 这一行为同时兼具多重功能:既像教科书般传递知识,又像外交公告般传递信息,更像民族史诗中的纪念碑般留存精神记忆。 高志凯的提案远超过单纯的街道命名,它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叙事建构方案,试图通过改造城市空间,让居民以及外界观察者在日常体验中形成特定历史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