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

云海澄碧翠 2025-10-29 18:03:43

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这是打了三年的必然结果。 乌克兰战争的叙事已转向一场深刻的人口生存战。当前,这个国家正同步坠入国内兵源枯竭与外部雇佣兵依赖的“双重悬崖”。 这场危机从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内部的人口塌陷,另一个是外部的雇佣依赖,共同侵蚀着乌克兰的国家主体性。 国内的人口基盘在长期消耗战下已出现结构性崩塌。乌克兰战前约有4300万人口,如今已锐减至2800万。新生儿数量的急剧下滑与年轻男性的稀缺,造成了严重的人口结构断层。 在一些关键区域,兵源枯竭的状况尤为惨烈。以顿巴斯地区观之,当地18至35岁青壮年群体流失态势严峻,流失率高达70%。 此等情形,无疑为该地区的发展增添了重重挑战,亟待解决之策。在某些村庄,战前有83位适龄男性,历经岁月沧桑与战火洗礼,如今仅余11人。一代人的青春与热血几乎耗尽,村庄的往昔活力也随之消散。 为维持兵力,乌克兰政府被迫采取极端措施。征兵范围已不再局限于男性,老人和女性也被纳入其中。 动员范围甚至下探至18岁的高中生,官方许诺百万格里夫纳的津贴,但这笔钱被民众普遍视为“丧葬费”。 强制征兵的乱象在2024年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巴士化”征兵闹剧频现。征兵人员公然于街头强行动作,将适龄男性粗暴地塞进小巴车,而后匆匆带离,这般场景令人唏嘘。官方承认,新兵中仅有12%是自愿入伍,其余皆为强制征召。 暴力征兵的过程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连乌克兰人权专员也承认侵权行为普遍存在。这种高压手段激起了民众的激烈不满,出现了焚烧征兵办公室的事件,内部的离心力正在加剧。 法律数据也反映了这种反抗。2024年前10个月,与逃兵相关的诉讼案件高达6万起,是前两年总和的两倍,显示出强制手段已逼近社会承受的极限。内部兵源的枯竭,正吞噬着国家的未来。 为填补国内兵源的巨大真空,乌克兰转向了高成本的雇佣兵模式。这些外国武装人员每月可获得3400至3500美元的高薪,大约是乌克兰本国士兵薪资的七倍。 丰厚薪资似强大磁石,引得哥伦比亚、巴西等国诸多失业青年纷至沓来。当下,外籍兵团里拉丁美洲籍雇佣兵占比颇高,已达总数的40%。 与此同时,美国与加拿大的情报机构亦遭指摘,其在库尔德地区以每月2000美元的薪酬招募新兵,此等行径引发诸多关注与质疑。 这种模式的代价是惨痛的。波兰曾是雇佣兵的主要来源国之一,近3000人的队伍阵亡率高达50%。英国雇佣兵的死亡率也达到了20%。 他们被形容为“活靶子”,普遍缺乏正规军事训练,在俄军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面前生存率极低。于库尔斯克的一场战斗里,一支约百人的雇佣兵部队遭遇俄军无人机打击。短短三小时,这支部队便在无人机的攻势下全军覆没,战况可谓惨烈。 他们的法律地位也极为特殊。雇佣兵不享受战俘待遇,被俘后可能被立即处决,俄军也将其作为优先打击的目标。这种一次性的消耗品属性,使其成为最廉价的炮灰。 俄军曾在波克罗夫斯克的地下坑道中,俘获了40多名携带北约制式武器的波兰与罗马尼亚籍武装人员。这让外国雇佣兵的存在,也成为外国势力介入的争议证据。 乌克兰正被“内塌陷”与“外依赖”的双重危机推向深渊。乌官方公布阵亡3.1万人,美国智库估算为6至10万,而俄方称乌军总伤亡超38.3万。无论真实数字为何,人口的空心化已是事实。 战争的代价已超出军事胜负,演变为国家主体性的存续问题。战争导致乌克兰国力空虚,人口流失,国家破碎。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已经凋零,即使守住了疆土,其胜利的意义又何在?这不仅是乌克兰的悲剧,也是对所有将战争工具化的势力的警示。

0 阅读:0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