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稀土,还有核电,美国自己终于尝到了“卡脖子”滋味!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得越来越快,不光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还悄悄引发了一场看不见的能源竞争。 毕竟AI大模型训练特别耗电,就像GPT-4单次训练就要用掉约50万千瓦时的电,想要支撑起这种庞大的算力需求,稳定又充足的电力供应就成了关键。 而核电有着超过90%的稳定运行时间,自然成了这场能源竞赛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这场竞争的输赢,可不是靠一时的投资热度就能决定的,核心在于各国能不能给核电产业打造一个适合长期发展的环境。 有预测说,到2050年全球为了满足AI等领域的需求,在核电上得投入超3万亿美元。 可在美国,资本市场向来喜欢赚快钱,追求短期回报,这和核电项目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特点完全不合拍,也导致传统资本都不愿意涉足核电领域,出现了投资真空。 没办法,像亚马逊、谷歌这些急需大量电力的科技公司,只能自己掏钱投资核能,这其实就是国家产业生态没跟上,企业被迫进行的高成本自救。 再看中国,早就通过顶层设计,搭建起了既有战略耐心又有市场活力的混合资本生态。 早在2014年,国家就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核电项目,现在吉利集团等十多家民营企业都参股了多个核电站,最高持股比例能达到20%。 这种“国家队+民企”的合作投资模式,既分散了风险,又能让资本真正服务于国家长远利益,为核电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一个产业能健康发展,完整坚韧的产业链是基础,可美国的核电产业现在正被供应链断裂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它核电站运行需要的燃料,70%都得靠进口,而且到2028年就要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燃料了,到时候会少掉近三成的供应来源,能源安全警报早就拉响了。 这背后其实是美国长期产业空心化的结果,之前因为私有化改革等原因,它关闭了唯一的商业浓缩工厂,本土企业Centrus在2023年也只试产出20公斤燃料样品,高管都承认已经丧失了铀开采、转化、浓缩的自主能力,这点样品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而中国的核电产业链优势,是靠数十年的深耕积累来的,就像民营企业西子洁能,从1998年就进入核电领域,这么多年来为国内很多核电站提供了数百台压力容器等核心设备。 正是这种一步步的积累,让中国构建起了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体系。 在最关键的燃料环节,中国在全球浓缩铀产能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生产新一代反应堆需要的高纯度燃料,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底气十足。 更关键的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差异,美国的核电发展长期缺乏统一的国家愿景,政策一会儿偏向军用,一会儿又受环保问题、政治博弈的影响摇摆不定。 现在科技巨头下场投资,更像是在为国家战略的长期缺位买单,特别被动。 而中国早就把核电当成了塑造国家未来的主动工具,它既是实现2030年能源结构目标(占比提升至8%-10%)的支柱,也是研发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平台,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外输出,扩大地缘经济影响力。 有美国智库评估,美国的核电技术可能已经落后中国10至15年,这背后其实是资本逻辑、产业哲学和国家战略三重错位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AI时代,稳定、低成本的能源就是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给关键产业打造的生态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它在全球竞争中的位置。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