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局势已经反转,不再是美国利用台湾牵制中国了,反而是中国通过台湾省来削弱美国影

史鉴奇谈 2025-10-29 16:19:16

如今局势已经反转,不再是美国利用台湾牵制中国了,反而是中国通过台湾省来削弱美国影响力,中国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围点打援,温水煮青蛙,让对方难受但又无可奈何!   这种策略的根基在于两岸实力对比的根本性变化。大陆通过持续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长,已经建立起对台的绝对优势。   这种优势不是摆设,而是通过一系列渐进但坚定的行动转化为实际影响力。就像温水煮青蛙,温度是一点点升高的,等意识到的时候可能已经难以脱身了。   大陆海警船出现在台岛东部24海里范围内巡航,这类行动看似低调,实则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大陆执法力量在台海周边的存在趋于常态化和近距离化。   这种“切香肠”式的推进,让台当局所谓的“防务范围”和“管辖权”在事实面前逐渐被侵蚀。同时,解放军机舰的常态化巡航,使得台海所谓的“海峡中线”等旧有界限名存实亡,大陆正用实际行动宣示和巩固对台海的主导权。   所谓“围点”,核心是展示在必要时能有效封锁和控制台岛的能力,从而形成强大威慑。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解放军组织的环台大规模军事演训就是一次清晰的预演。   这次演训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离台岛如此之近、首次形成对台岛的合围态势、首次在台岛以东设置实战射击靶场,并且火力试射首次穿越台湾岛。这种布局不仅针对岛内,更着眼于“打援”,即阻断外部势力可能的干预通道。   有分析指出,这种演训所预演的,其实是“围点打援”以及“阻援打点”的交互运用。通过展示这种能力,大陆向各方明确传递信号:一旦形势需要,有能力对台岛实施有效封锁。   岛内专家曾测算,若关键物资通道被封锁,台湾的天然气储备可能撑不过7到14天,时间再长社会基本运作将面临严重困难。这种潜在的生存危机,使得岛内激进势力在冒险时必须掂量后果。   “打援”的关键在于让潜在的干预者(主要是美国)意识到介入的成本将高昂到无法承受。大陆近年来军事建设的重点,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构建强大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   东风系列导弹等先进装备的发展,旨在将美军可能的干预力量阻挡在有效作战范围之外,或使其在介入时面临巨大风险。   有观点认为,对美国而言,最尴尬的局面可能不是完全不出手,而是“出了一半的手,却发现出手了却救不了”。这种“援而不能救”的情况,对台湾当局的心理打击将是致命的,也会严重损耗美国的军事信誉和地区影响力。   当美国自己都需要评估其航母舰队在解放军火力下的生存能力时,其对台海事务的干预决心和方式必然受到极大制约。大陆通过展示这种不对称优势,正在有效削弱美国通过“台湾牌”制衡中国的效果。   除了军事层面,经济和国际空间的挤压同样是对“台独”势力的有效牵制,同时也影响着美国的操作空间。   大陆可以运用经济工具对岛内施加影响,比如暂停特定产品进口或减少让利,这会对台湾相关产业造成压力。大陆始终掌握着两岸经济合作的主导权。   在国际上,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愈发巩固。尽管西方七国集团等势力在涉台问题上“小动作不断”,但无人敢公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大陆通过外交努力,持续压缩台湾当局所谓的“国际空间”,使其难以获得有意义的国际承认和参与。这种国际孤立态势,使得“倚美谋独”的幻想更加不切实际,也限制了美国拉拢盟友共同打“台湾牌”的空间。   面对大陆在台海问题上日益增强的主动权和设定议程的能力,美国确实陷入了某种战略上的被动。一方面,美国对台湾当局有所谓的“安全承诺”,关乎其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信誉;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须极度谨慎地避免因“台独”势力的冒进而被卷入一场与大国之间可能发生的高强度冲突。   美国的一些行为暴露出其矛盾心态:有时对台示强以遏制中国,有时又需要对“台独”激进势力进行“风险管控”,防止其过度冲撞红线而令美国陷入困境。这种“精于战略算计,避免卷入冲突”的心态,使得其承诺的可靠性存疑。   有分析指出,美国对台安全承诺的本质是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其承诺是有限度的。当维护台湾利益的成本远超收益,甚至可能危及自身重大战略利益时,美国是否会为了台湾不惜一切,要画上一个大问号。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

0 阅读:11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