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国记者问韩国总统李在明,中国若武统台湾你帮不帮?李在明笑着说,那是别人的家务事,我只说一声谢谢就好了。 这话听着像打太极,实则藏着比尹锡悦更精明的算计。 尹锡悦之前一门心思贴美国,跟中国闹得挺僵,结果韩国出口企业愁得直挠头,汽车、半导体这些主力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掉得厉害。 李在明一上台就看明白了,韩国这地理位置夹在中美之间,硬选边站就是自讨苦吃,所以他干脆走“两边讨好”的路子,把算盘打得明明白白。 先说说对中国的心思,李在明心里门儿清,韩国经济离了中国真玩不转。 韩国每年跟中国的贸易额好几千亿美元,中国又是韩国半导体最大的出口市场,三星、SK海力士这些巨头的工厂,一半以上的芯片都得靠中国市场消化。 之前尹锡悦跟着美国搞“芯片四方联盟”,想限制对华芯片出口,结果韩国企业直接急了,跑到青瓦台告状,说再这么搞,工厂就得停工。 李在明上台后,立马松了这根弦,不仅不跟着美国搞芯片限制,还主动派经贸代表团来中国谈合作,就是想把之前丢的订单抢回来。 除了芯片,韩国的汽车、化妆品、旅游业也都指着中国。现代汽车前两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李在明亲自给现代高管支招,让他们多搞新能源汽车,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就连韩国的免税店,都盼着中国游客能多去,毕竟之前中国游客占韩国免税店销售额的七成,这一块收入对韩国旅游业太重要了。 李在明心里清楚,跟中国搞好经济关系,韩国企业有钱赚,老百姓就业率才能上去,他的支持率自然也能稳住。 但对美国,李在明也不敢怠慢,毕竟安全上还得靠美国撑着。 韩国跟朝鲜隔着三八线,这么多年一直靠驻韩美军维持安全,美军在韩国有好几处军事基地,还部署了“萨德”反导系统。 之前尹锡悦跟美国走得近,甚至让韩国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虽然惹了中国不高兴,但确实换来了美国更多的安全承诺。 李在明上台后,没敢轻易撤掉这些合作,反而继续跟美国搞联合军演,只是把军演规模缩小了点,没像之前那样搞得动静那么大,免得刺激到中国和朝鲜。 他还主动跟美国商量,让美军多派点先进武器到韩国,比如F-35战斗机、核潜艇这些,就是想让美国觉得,韩国还是跟自己一条心,安全上的支持不能断。 毕竟要是跟美国闹掰了,驻韩美军万一减少部署,韩国面对朝鲜的压力就大了,到时候国内民众肯定会骂他没能力保障国家安全,这对他的执政根基可不好。 而对国内,李在明的核心目标就是抓选票,毕竟总统能不能当下去,全看老百姓买不买账。 韩国国内现在分歧挺严重,一部分人觉得应该跟美国紧点,保障安全;另一部分人则更看重经济,想跟中国搞好关系。 李在明的“两边讨好”策略,正好能兼顾这两拨人的需求。 对那些看重安全的民众,他就强调跟美国的军事合作,说能保护韩国不受朝鲜威胁;对那些关心经济的民众,他就晒跟中国的经贸成果,说能让大家有更多工作机会,工资能涨上去。 之前韩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怨声载道,李在明一边跟中国谈农产品出口,争取让韩国的泡菜、水果能更多卖到中国,一边又跟美国要补贴,让美国多买韩国的农产品,两头都给农民找路子。 就连韩国年轻人关心的房价、就业问题,他也把跟中美合作的好处往这上面靠,说跟中国搞好贸易能带动相关行业就业,跟美国合作能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创造高薪岗位。 这种两头不得罪的做法,虽然让一些人觉得他没立场,但确实帮他稳住了国内的支持率。 毕竟韩国老百姓不管你跟哪个国家好,只要能让他们日子过好,有工作、有饭吃,就愿意支持你。 李在明心里清楚,现在中美博弈越来越激烈,韩国要是选边站,要么得罪中国丢经济,要么得罪美国丢安全,怎么选都是亏。 所以他才用“别人的家务事”这种说法,把台湾问题摘出去,既不惹中国生气,也不用跟美国硬扛。 这种看似圆滑的态度,其实是基于韩国现实利益的考量。 韩国作为一个中小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没办法像美国那样硬气,也不能像一些小国那样随便站队,只能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尽量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尹锡悦之前没看透这一点,一门心思抱美国大腿,结果经济受了损,支持率掉得厉害。 李在明吸取了教训,不搞极端,走中间路线,既保住了跟中国的经济合作,又没丢了跟美国的安全关系,还能在国内争取更多选票,这三步棋走得确实比尹锡悦高明。 当然,这种平衡也不好维持,中美之间的矛盾要是进一步升级,韩国夹在中间的压力还会更大。 比如美国要是逼着韩国选边站,要么跟中国断交,要么跟美国翻脸,到时候李在明的“两边讨好”策略可能就不管用了。 但至少现在,李在明的这套打法,确实让韩国暂时摆脱了之前的困境,经济上有了回暖的迹象,安全上也没出大问题,国内支持率也相对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