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这份无血统却浓得化不开的中国心,根子全在养父母的言传身教里,不是血缘绑着他,是养父母的一言一行刻进了他骨子里。 他的养父母熊如淡和黄凤娇是广东梅州人,当年跟着“下南洋”的潮流去了印尼讨生活。夫妻俩日子过得紧巴,却总往福利院跑。1947年,他们在福利院看到了这个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婴儿,当即决定收养,给他取名熊德龙。 母亲黄凤娇常教他念《增广贤文》,“一生之计在于勤”这类句子他从小听到大。有年除夕,家里实在没钱,母亲还是当掉银手镯,给梅州的老人寄钱。他当时不解地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再穷都不能忘本,中国梅州才是真正的家。这话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了根。 他16岁就出来闯社会,从开小海绵厂起步。生意刚有起色,工厂突然失火,所有家当烧了个精光。他蹲在废墟上哭,养父母默默递来一笔钱。后来他才知道,那是父母卖掉印尼房产换来的救命钱。这份恩情,他记了一辈子。 1978年,他第一次踏上梅州的土地。站在养父母的故居前,他眼泪止不住地流,对着空气喊“爸妈,我回家了”。九十五岁的姥姥双目失明,摸到他就念叨“乖孙子回来了”,这一幕让他更坚定了报恩的念头。 1984年,嘉应大学筹建的消息传来。他主动找到负责人,开口就捐210万。那年代万元户都少见,这个数目惊得对方说不出话。紧接着,他又跑遍华侨圈子,帮学校募集更多资金。次年学校开学典礼,他推掉自家银行的揭幕仪式,专程从国外飞回来参加。 往后三十年,他往梅州砸了数千万。嘉应大桥、梅县人民医院、华侨博物馆,这些地标性建筑都刻着他的名字。他不只盯着梅州,还把目光投向更多地方。贵州工业基础薄弱,他在那里建了第一家外企。有人问他赚了多少,他笑着说,能给当地人找份工作就满足了。 1995年国庆,他在美国洛杉矶组织了场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广场上挤满华人华侨和当地官员,他亲手拉动绳索,看着五星红旗升起,跟着唱《义勇军进行曲》。两年后,他又花几百万美元收购《国际日报》。这家报社专登中国真实新闻,常年亏损,他每年贴几百万进去也不心疼。 2020年疫情来袭,他第一时间给广东捐了10万只口罩、10万副手套。后来又追加好几次物资,还呼吁全球华人一起支援中国。2021年,他又给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捐100万,设奖学金培养印尼语商务人才。 有人给他算过,这些年他捐的钱加起来超过4亿。20多个城市给他颁了“荣誉市民”称号,各类奖项能摆满一桌子。但他不在意这些,他常说的还是那句:“我没有中国血统,可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从印尼贫民窟的弃婴到商业大亨,他走了很远的路。但不管走多远,养父母教他的“不忘本”三个字,始终刻在他心里。这份跨越血缘的中国情,比真金还珍贵。


 
								
小牛3545
中华文化教化 番外之民也可入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