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表示:“如果大陆想要武统台湾,那么台湾可能见不到解放军的影子,就已经被大陆的火箭军给打的稀巴烂了。”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气话,而是基于当前军事现实的冷酷判断。如今的战争模式早就变了样,拼的不是人多,而是整个作战体系和科技水平的高低。 大陆火箭军配合卫星网络和电子战能力,已经能做到先瘫痪关键节点,再实施包围,最后才谈得上决战。 火箭军的实力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就是个例子,这东西最快七分钟就能打到台北,而且打击精度非常高,误差能控制在十米之内,足以精准摧毁任何关键目标。 台军那些花费巨资建造的地下基地,在火箭军这种打击能力面前,生存能力堪忧。第一波打击很可能就会集中摧毁台军的雷达站、通讯枢纽和机场跑道,让台军从战争一开始就失去有效反击的能力。 台军鼓吹的“不对称作战”理念,在火箭军强大的打击能力和区域拒止战略面前,确实显得有些自欺欺人。 现代战争的特点就是如此,往往在双方士兵照面之前,胜负的天平就可能已经倾斜。大陆的远程火箭炮系统能够轻松覆盖台湾全岛。 东部战区的演训已经展示了解放军多军兵种联合封控台岛的能力。这种封控作战演练通常先是用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进行精确“点穴”式打击,摧毁严密设防的防空阵地和指挥中心。 随后海空力量会进行高密度打击和电磁压制。解放军舰机在台岛周边的活动表明已实现“台岛周边行动自由”,掌握了主导权和主动权。 何溢诚点出的问题背后,是台湾当局在国防策略上的严重误判。 台湾每年花费巨资购买美制装备,但买来的武器价格往往比大陆自产的高出好几倍,换来的却不是真正的安全感,而是沉重的债务压力和社会的普遍焦虑。 普通年轻人不仅要背负高房价和停滞不前的薪水,还要被灌输“随时准备上战场”的思想,这种生活状态确实令人窒息。 美国的态度更是让台湾的处境雪上加霜。有民调显示,虽然有不少美国人鼓励“台湾独立”,但真正愿意不计代价出兵协防台湾的比例却低得多。 当问题涉及可能与中国大陆发生核冲突时,支持“台独”的比例更是大幅下降。这不明摆着美国人想煽风点火,隔山观虎斗,根本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美国智库甚至建议台湾将防务预算提升到GDP的5%,说白了就是要台湾花更多钱向美国购买军火,而美国自己只愿意用最低成本,最好是毫无损失的方式来口头“保台”。 何溢诚也质疑过台湾防务部门的应对能力,面对解放军的威慑演练,除了表示遗憾和保持高度警觉外,似乎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办法。 这种无力感在岛内舆论中也有所体现,各界纷纷质疑赖清德当局为何要在明知军力悬殊的情况下进行挑衅,以及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 台湾社会普遍担忧,赖清德的激进挑衅不仅会让两岸关系更加冰冻,还可能冲击台湾的经济和民生。 从历史维度看,台湾的光复与大陆的抗战胜利是紧密相连的共同记忆。没有整个中华民族对日抗战的胜利,就不会有台湾的光复。 赖清德当局刻意使用“终战”而非“抗战”的说法,试图淡化侵略者责任并切割两岸历史联系,这种扭曲历史、愧对先烈的行为,暴露出“台独”分裂势力背叛历史、背叛民族的本质。 大陆隆重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并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正是要肯定两岸无法切割的共同记忆,宣告任何分裂国家的图谋都注定失败。 在两岸交流方面,民进党当局非但不积极推动,反而对在大陆发展的台湾艺人进行威胁和查处,试图遏制两岸民间交往。 何溢诚对此评论认为,这些艺人长期在大陆发展,与台湾政治已无太大关联,指责他们与大陆唱和是欲加之罪。 民进党当局这种动辄以“查处”“指控”等粗暴方式遏制两岸交流的做法,很可能遭到民意反噬。 何溢诚早年也曾倡导两岸青年要加强“体验式”交流,通过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的深入互动,产生心灵契合,共同携手合作。 回过头来看何溢诚的警告,其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台独”路线的不可行性与危险性。大陆火箭军的强大打击能力只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实力基础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真正的和平不是谁赐予的,而是基于正确历史认知和共同民族认同的自主选择。 牺牲台湾民众的利益来追求不可能实现的“台独”目标,只会将台湾带入灾难。 随着大陆持续巩固应对“台独”与外部干预的能力,并不断完善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将是历史的必然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