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斯塔默表示,已经与特朗普电话沟通过,一致认为中国不能够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以迫使俄罗斯做出结束战争的举动。斯塔默还强调,特朗普主导的制裁已经让俄罗斯撑不下去,乌克兰的处境好转了不少。 可不到几天,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俄能源贸易创下新高,光原油就进口了七千八百万吨,天然气突破三百五十亿立方米。 八月份俄对华天然气出口同比增长17%,单月达到创纪录的四十六亿立方米,如今俄罗斯稳坐中国最大天然气供应国,占总进口量三分之一,斯塔默口中的“弱势俄罗斯”,此刻正把能源阀门开到最大。 俄副总理诺瓦克早就宣布,到2025年底,“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要实现满负荷运转,年输气量将稳定在三十八亿立方米,为了保证输气安全,俄方为沿线增压站更换了压缩机,并加装保温和电伴热系统,在零下四十度也能稳定输气。 今年年初东北寒潮,中国一天的输气量突破一亿立方米,事故率不到千分之一,表现比西方管道还稳。 更让西方尴尬的,是中俄的结算方式,两国早在金融结算上完成了调整,本币结算比例提升到65%以上,直接绕过美元和SWIFT系统。 俄罗斯卖油收卢布、卖气收人民币,中国企业不用再折腾美元汇兑,交易更直接,这一招等于在西方的制裁体系上开了个大洞,美国换着法子制裁,结果反让中俄生意越做越顺。 欧洲这边的举动更显混乱,欧盟搞了第十九轮对俄制裁,打算封杀俄液化天然气,结果斯洛伐克立马不干,自家的能源账早被拖垮,破罐子不想再摔。 更讽刺的是,欧盟禁了俄气,美国却趁机把自家液化天然气卖过去,半年拿下六成市场份额,制裁成了美国赚钱的生意。 俄罗斯早已调转方向,不再依赖欧洲,如今中国、印度成了它的主力市场,两国一共消化了俄原油出口的八成以上。 虽说俄油气收入短期下降了两个点,但那更多是炼厂被袭击的结果,原油出口反倒创新高,有中国这个巨大买家撑着,莫斯科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只是利润薄了一些。 而中俄的联系也不只是能源供需,伏尔加河畔的捷宁电站由中国华电承建,机组每年能发三十多亿度电,占了当地近一半用电量,还带动两百个岗位,能源管道在送气,电站在发电,两国合作的纽带早已嵌进民生。 最讽刺的还是英国自己,斯塔默喊着“挺乌克兰,遏制中国”,他手下的财政大臣却在秘密准备访华,希望通过和中国的合作救英国经济,这种表面制裁、背后求财的两面做法,把英国的外交搞得进退两难。 如今“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合作也在推进,未来每年将增加五百亿立方米输气量,三条管线全通后,俄对华年出口将超过一千亿立方米。面对这种现实,斯塔默与特朗普的“共识”显得格外空洞。 现在世界风向早变了,斯塔默或许还没意识到,靠老一套手段逼别人让步的时代已经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