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航天研究所所长却急着“踩刹车”?背后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不负赋墨尘 2025-10-29 00:05:38

伊朗刚刚接入北斗,航天研究所所长却急着“踩刹车”?背后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其实,伊朗这步棋,早就酝酿很久了。   几十年来,伊朗一直在用美国的GPS导航系统,无论是军方还是民用,全都得靠人家信号。但问题是,这信号不是你的,说断就断,说干扰就干扰。尤其在中东这种局势复杂的地方,GPS掉链子的事儿那叫一个常见。   2023年那次伊以冲突就是典型。战火刚起,伊朗境内的GPS信号就开始乱跳,连德黑兰的出租车导航都开始“漂移”,地图上跑着跑着能给你飘到海里去。   更离谱的是,当年6月17日,两艘油轮在阿曼湾直接撞在了一起,原因居然是定位偏差,结果造成大面积原油泄漏,差点引发生态灾难。   那段时间,波斯湾一带上千艘船的定位全乱了套,AIS信号乱飞,连军方都一度怀疑自己被“盯上”。   这事给伊朗高层提了个醒:你不能把自己的命脉交给别人。GPS信号一旦被干扰,不光是导航问题,那可是国家安全的大漏洞。再加上这些年,伊朗核专家遇袭、军事目标被精准锁定的事屡屡发生,他们终于下定决心,得找个新出路。   就在这时候,中国的北斗系统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北斗的优势很明显,全球覆盖、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最关键的是——它不归美国管。   在中东地区,北斗的定位精度能做到1米以内,还能用短报文通信功能,即便在断网或强干扰环境下,也能快速发出位置信息。对于伊朗这种地形复杂、又常年受制裁的国家来说,这太实用了。   其实伊朗接入北斗并不突然。早在2021年,中伊两国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里,北斗合作就已经被写进技术条款。只是现在,才正式落地。   接入后,伊朗的基础设施项目、港口、铁路和油气设施都开始用上北斗设备,信号稳定了,误差小了,军方和民用都松了口气。   而且据伊朗媒体报道,他们还计划在波斯湾沿岸和扎格罗斯山区布设五个地面增强站,用来提高北斗信号精度。这些地方通信条件差,但偏偏是战略要地,北斗的短报文通信正好派上用场。   可以说,北斗让伊朗短期内稳住了局面。不用再提心吊胆地看美国脸色,至少在定位、通信这些领域,伊朗暂时安全了不少。   可就在外界以为伊朗要彻底“倒向”北斗的时候,航天研究所所长那番话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刚刚接入,就说“临时”?   其实这并不是否定北斗,而是伊朗一贯的风格——“表面服软,骨子里要强”。他们最怕被外界贴上“依赖中国”的标签。对内,他们要维持“自主可控”的民族自信;对外,他们要告诉西方:我用北斗,不代表我站队。   说白了,这更像是一种策略——一边用北斗,一边学北斗。   伊朗的航天梦可不是今天才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就参与国际卫星通讯组织,还在哈马丹建了地面接收站。   70年代又成立了遥感中心,开始研究卫星图像。2004年,伊朗正式成立航天局,开始真正搞自主卫星计划。   这些年他们也算有点成绩:像2005年的Sinah-1卫星,用来测绘土地、监控边境;还有Nahid系列通信卫星,用于数据传输实验;   到2023年,Zafar-1卫星上天,轨道高度660公里,寿命可达5年。军方更是推出了Noor系列侦察卫星,分辨率达5米,能拍清地面建筑,这让西方国家很紧张。   最近,伊朗还在筹建新的Chabahar太空港,靠近海边,发射条件更好,未来能打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计划搞通信、导航一体化布局。   看得出,伊朗不是一时冲动要“脱GPS”,而是想趁北斗的东风,边用边学,最后走向自立。这也解释了那句“临时性接入”的含义——临时的是依赖,不临时的是 ambition(野心)。   话说回来,伊朗要真想三五年搞出自家导航系统,那可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全球能独立建导航系统的,也就四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中国北斗。每一套系统背后,都是几十颗卫星、上百个地面站和几十年的积累。   伊朗目前发射的卫星总数不过十几颗,大多是低轨实验型,寿命短,还没法组网。再加上制裁卡脖子,关键芯片、原子钟、通信模块这些全靠自己琢磨。亚兹达尼安口中那“三到五年”,更像是提气的口号。   但即便如此,伊朗也没有退缩。他们计划先搞个区域版导航系统,覆盖中东和波斯湾,首批发射10颗卫星,慢慢扩展。俄罗斯过去帮他们发射过卫星,中国也有合作经验。   可以预见,伊朗这条路不会顺,但方向已经定了——技术主权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0 阅读:3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