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现在最大问题实际是当地居民的认同问题!印度从六十年代起,就开始搞移民,想着把自己人迁过去来改变人口结构,这招在别的地方或许管用,可到了藏南就不行了。 在2024年,印度陆军的“英勇守卫”战车驶过达旺时,印度政府宣布追加的250亿卢比投资承诺还在耳边回响。 在这片边境土地上,当地的多个部落组织早在2023年底就联合发声,强烈抗议外来移民对资源的占用与争夺,暴露出印度实施的移民政策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 这场看似是“移民换主权”的地缘政治博弈,实际上早已在多个层面上陷入了困境,印度政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移民政策。 目的是通过引入外来移民,来改变边疆地区的政治与人口结构,但这一计划最终遭遇了系统性失败。 印度政府在物质承诺上的失败,让整个计划蒙上阴影,印度曾承诺这些移民能在边疆地区找到繁荣的“乐土”,但现实却大相径庭。 大量来自比哈尔邦等地的农民,抱着对“边疆乐土”的美好憧憬前来,他们面对的却是严酷的环境: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二十度,夏季则常常遭遇山洪。 更糟糕的是,习惯了平原农业生活的他们,在这里的耕种条件极其艰难,收成微乎其微,更严重的是,印度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承诺,几乎完全落空。 这种移民计划不仅没有带来“乐土”,反而加剧了社会冲突,当地的移民群体占据了70%的政府公职。 他们和长期在这里生息的本地牧民,尤其是依赖水源放牧的部落,常常因为资源的争夺而爆发冲突,这种局面让印度政府的移民政策,从最初的“人口融合”变成了潜在的社会爆炸点。 文化层面的失败,则是印度政策的一大软肋,印度显然低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认同,移民群体试图将印度教文化带入这片土地,修建印度教庙宇,结果却发现本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依旧受到最热烈的崇敬。 当印度强行推广印地语教育时,语言上的隔阂,使得移民群体无法与当地居民真正融合,当地的门巴语和藏语在文化和历史上有着紧密联系,而来自印度本土的移民,则在这些地区成为了无法融入的“外来者”。 这种文化断层,最终在2023年的德让宗事件中爆发,当时印度政府为了在当地建立学校,强行拆除佛教寺庙,甚至用警棍殴打正在寺庙内诵经的老人。 这一事件暴露了印度同化政策的暴力性质,没有得到当地民众的接受,反而引发了更强烈的文化抵制。 印度学者约什曾经承认,文化认同的隔阂远比军事冲突更加难以跨越,这一事实也在这场文化冲突中得到了验证。 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一切变得更加复杂,就在印度移民群体在边疆地区艰难生存时,派墨公路已经在2023年全面贯通,连接了中印边境的两个重要地区。 这条公路上,宏伟的钢铁大桥跨越了峡谷,而边境地区的村庄,也在2024年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这些基础设施和科技进步,无疑让印度东北部的落后状况更加显眼。 与此相比,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更是抢眼,2024年第一季度,西藏的GDP增速达到了8.2%,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仍有将近三成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 印度的《经济时报》曾感叹:“中国边境村的新房和Wi-Fi比我们的口号更有说服力。”这种发展上的差距,正逐步削弱印度的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当局不得不承认“亲华情绪”在当地的上升,在过去五年里,当地民众的亲华情绪增加了40%。 藏南的年轻一代开始将印度视为“殖民者”,而中国则被认为是“同族”,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在西藏地区以发展为基础的民心工程,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份认同并非一纸行政命令可以决定的,它深植于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对未来的期许之中。 印度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改变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但无法消除民众心中的乡愁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当地人开始清晰地表达“我们是中国人”的认同时,印度长期以来推行的“认同改造”政策,已经宣告了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