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沙特电力公司宣布与开发商签署购电协议,协议金额达到120亿里亚尔,约合人民币200多亿。 沙特这波操作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憋着一股劲要跟“石油依赖”的老路子说再见,要知道沙特之前的日子,说好听点是靠石油躺着赚钱,说难听点就是把身家性命绑在油价上。 2023年石油收入还占着全国财政收入的63%,高达7520亿里亚尔,可偏偏这油价说跌就跌,同年石油收入就同比降了14%,搞得财政都出现了赤字,这种被动挨打的滋味,换谁都想早点摆脱。 而“2030愿景”早就定了调,要搞能源多元化、低碳化,目标到2030年让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0吉瓦,发电占比冲到50%,这次的3.4吉瓦CCGT电力项目,正好踩在了这个战略的节点上,CCGT技术的高效率可不是吹的,比传统火电划算还低碳,刚好给沙特电力系统换血提供了现成的模板。 这协议最妙的地方,是沙特没只盯着眼前的资金,而是把电力当成了“引子”,要的是能让产业升级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以前卖石油就是一锤子买卖,油价涨了笑开花,跌了皱眉头,完全看国际市场的脸色,现在搞电力合作,相当于把能源优势变成了主动权。 国际开发商要想拿到这3.4吉瓦的项目,就得把压箱底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拿出来,等于给沙特电力产业植入了“现代化基因”,帮着从传统火电向高效能源体系转型。 而且这绝不是孤立动作,之前沙特就已经签了总装机15吉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砸了83亿美元搞太阳能和风能,这次的CCGT项目只是其中一环,加上之前布局的化工、金融领域,一套经济多元化的组合拳已经打了出来。 要说沙特为啥这么急着转型,“资源诅咒”这根刺早就扎在身上了。 长期靠单一资源吃饭的国家都懂这个痛,资源价格一波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就得跟着抖,沙特也不例外。 2023年GDP增长率才0.03%,就是吃了油价波动的亏,而2024年预算还得面对790亿里亚尔的赤字,这让他们更明白,不能把鸡蛋都放在石油一个篮子里。 好在沙特已经看到了曙光,2023年非石油收入已经冲到4410亿里亚尔,比2015年增长了1.6倍,这也让他们更坚定了转型的决心。 而且中东地区的能源转型大潮已经起来了,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东可再生能源总发电能力会是现在的17倍,沙特作为第一梯队,自然不想落后,这次开放电力市场,就是要向全球释放信号:以后不止有石油,还有高效能源和完整的产业生态。 这背后其实藏着沙特的精明博弈,不是随便让利,而是要借着合作巩固区域能源主导地位。 他们欢迎国际开发商入局,但条件是得带来真东西,比如中国电建承建的沙特REPDO4-AHK光伏项目,1230兆瓦的规模,只用14个多月就完成了倒送电,刷新了当地建设纪录,建成后每年能发31亿度清洁电力,供75万户居民使用,还能减少3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种技术和效率正是沙特需要的。 而沙特给出的回报,是稳定的市场和政策支持,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这也是中沙合作能越走越近的原因。 现在沙特的外国直接投资占GDP比例已经从2016年的1.3%涨到了5.7%,国际竞争力排进全球前十,这种开放姿态吸引的不只是资金,还有长期的合作伙伴。 看看其他资源国的转型之路,就知道沙特选对了方向。 挪威也是油气大国,却靠主权财富基金把资源收益变成了全民财富,现在基金规模已经到了1.8万亿美元,平均每个国民能分到32万美元,还顺带把电动车普及率做到了90%,彻底摆脱了对油气的依赖。 阿联酋的迪拜更绝,从一个渔村靠枢纽经济和多元化发展,变成了全球航空和商业中心,这都证明了资源国只要主动求变,就能打破“资源诅咒”。 沙特显然吸取了这些经验,他们没有放弃石油,而是学会了平衡,一方面通过国内能源转型减少石油消耗,把更多石油用于出口赚外汇,另一方面用电力合作带动新能源、科技等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 沙特的算盘打得很清楚,石油是现在的饭碗,而电力和新能源是未来的底气。 这次200多亿的电力协议,看似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合作,实则是一场关乎经济结构重构的战略布局。 他们用电力当敲门砖,引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能推动产业升级的技术和管理范式,这种主动构建产业生态的做法,比被动依赖油价高明多了。 而且沙特年轻人口占比70%,经济活力足,债务占GDP比例还很低,有足够的空间去折腾转型。 对其他资源国来说,这无疑是个鲜活的例子,与其抱着老本行坐吃山空,不如主动打开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毕竟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只有主动求变才能站稳脚跟,谁也不想等到资源枯竭那天再慌着找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