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看到这个数据是不是觉得挺奇怪的?咱们天天交过路费,高速公路一天能收15个亿,这样算下来一年几千亿的收入,可账面上依然显示连续8年亏损,累计亏了6万亿。反观美国,人家高速不收费,90%都是免费通行,看起来大方得很,账本上却是盈利的。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 其实说”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完全是个伪命题,这6万亿的账面亏损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咱们先来算笔账,整个2019年,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5937.9亿元,到了2023年更是达到6630亿,这个收入规模确实不小。但问题是,收入高不代表就能盈利,关键要看支出项目。 中国高速公路的”亏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建设成本、债务利息和运营费用。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需要收费的高速公路总长度大概为14万公里,而这其中我国国内就占据了10万多公里的收费路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咱们用几十年时间,修了全世界70%的收费高速,这个建设强度和投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 当年为了快速建成高速网络,国家采用了”先借钱修路,再收费还债”的模式。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各种资金渠道都用上了。现在每年收的过路费,大头都用来还本付息了。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达到4.86亿元,与2015年相比,净增加4061亿元,增长9.1%,这个债务规模确实庞大。 更要命的是,咱们修路不挑地方,偏远山区也得通高速。那些穿山越岭的路段,一公里造价动辄上亿,车流量又少得可怜,指望收费回本基本不可能。但这些路又必须修,因为要实现全国路网互联互通,不能让偏远地区掉队。这就是典型的政策性亏损,为了社会效益牺牲了经济效益。 再说美国的”免费”高速,这里面有个很大的误区。美国高速并不是真的免费,而是把收费隐藏在了别的地方。其实世界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公路,只有”收税公路”和”收费公路”之分。美国人加油的时候要交燃油税,买车要交各种税,这些钱很大一部分都进了公路建设基金,专门用来修路养路。 具体来说,美国联邦政府对汽油征收每加仑18.4美分的税,柴油是24.4美分,各州政府还要再加收一部分。这样算下来,美国司机其实每次加油都在变相交”过路费”,只是没有收费站那么显眼罢了。而且这套体系已经运行了几十年,早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时间差也是个关键因素。美国的州际公路系统从1956年开始建设,用了近40年时间才基本完成,总投资虽然不小,但摊到这么长时间里,财务压力相对可控。而且当年建设成本早就收回了,现在主要是维护费用,自然轻松不少。 咱们呢?从1988年修第一条高速开始,到现在才30多年就建成了18万公里的路网,这个速度在全世界都是奇迹。但代价就是短期内债务集中,财务压力巨大。这就像买房,人家是30年慢慢还贷,咱们是10年内买了好几套,当然压力山大。 运营成本也是个大头。中国高速收费站遍布各地,每个站点都需要人员值守、设备维护,这些费用加起来也不是小数目。虽然现在推广ETC,但人工成本依然占很大比例。美国没有收费站,自然也就省了这部分开支。 地理条件的差异更加明显。美国中部大平原修高速相对简单,中国地形复杂,山区占比高,桥梁隧道特别多,建设难度和成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一座跨江大桥动辄投资几十亿,一条穿山隧道也要十几亿,这些钱靠收费要多少年才能回本? 从使用强度来看,中国高速的利用率其实很高,货运量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客运也是主要依靠高速网络。但正因为使用频繁,维护成本也水涨船高。路面磨损、桥梁检修、安全设施更新,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 政策导向也不一样。美国高速主要连接大城市,覆盖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产出比相对合理。中国追求的是全覆盖,即使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也要修高速,这种做法虽然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但确实增加了整体运营压力。 说到底,这6万亿”亏损”不能简单理解为经营失败。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理念:用当前的投入换取长远的收益,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高速网络的完善带来了物流效率的提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些社会效益很难用财务数据来衡量。 随着时间推移,当建设高峰期过去,债务逐步消化,中国高速公路的财务状况会逐步改善。现在已经有一些早期建成的高速开始盈利,这说明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时间。 所以啊,不要被表面的数字迷惑了。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高速公路的运营模式自然也不同。你觉得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特别想听听经常跑高速的朋友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