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大哥是俄罗斯,而不是中国,中亚五国的大哥都是俄罗斯,而不是中国,中国背后,并没有站任何小弟,即使巴铁也不算,理由很简单,中国不结盟!朝鲜跟俄罗斯的关系,那叫一个铁,从头到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朝鲜和俄罗斯的关系,那真不是一两天的事。这份情谊得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 二战刚结束,苏联红军就进了朝鲜北部,帮着他们搭国家的架子。那时候的朝鲜几乎啥都没有,从政府到军队全是苏联手把手教出来的。 1948年朝鲜正式建国,苏联直接成了“后勤总管”,枪、炮、坦克、飞机一股脑送过去,连训练方式都是照搬红军的那一套。可以说,朝鲜军队的骨子里,从一开始就流着“苏式血液”。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虽然没在台面上参战,但在背后给的支持一点没少。那时候的米格-15战斗机就是苏联送的,连飞行员都是苏联人换了朝鲜军装去上的天。 那段时间,美国飞行员一听到鸭绿江方向飞来的“米格”,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除了战机,苏联还派防空专家帮朝鲜搭起防御网,暗地里撑着,不让朝鲜垮。 战争一结束,苏联又帮着朝鲜重建工业体系,从钢铁厂到机械厂,一步步扶起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朝鲜的重工业那一套几乎就是苏联的翻版。苏联提供原料、技术、设备,朝鲜拿煤、铁矿换石油,这种你来我往的互惠模式,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到了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关系一度降温。那时候俄罗斯自身难保,朝鲜又因为孤立陷入困境。但老底子在那儿,没几年,两国关系又回暖。 普京上台后,重启了对朝援助,石油、能源、军工合作全都恢复了。朝鲜的导弹和反舰技术里,很多都有俄式影子。俄罗斯还帮朝鲜接入欧亚能源管道,算是重新拉了一根“生命线”。 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朝俄关系又到了一个新高度。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缺弹药、缺人手,朝鲜正好有货。于是两国一拍即合,朝鲜向俄罗斯提供炮弹和导弹,俄罗斯用粮食、石油和技术来换。 这种合作方式,外界怎么看都像是“准盟友”。甚至在2025年,朝鲜还传出向俄罗斯派兵的消息,两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和防御协议,真正成了军事层面的盟友。 可以说,朝鲜的大哥,从头到尾都是俄罗斯,这份“铁”情谊,外人插不进去。 再往西看中亚,那几个前苏联加盟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表面上看都在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修铁路、建公路、搞能源合作,一个比一个热闹。 但真要说“靠谁”,那答案一点都不模糊:安全上靠的还是俄罗斯。 这几个国家独立后,军队体系、情报系统、甚至政府运作方式,都带着深深的苏联烙印。俄语仍然是精英阶层和军队的通用语言,很多高级军官都是莫斯科军校毕业的。 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更是把中亚五国牢牢拴在一个军事体系里——谁被攻击,其他国家必须出兵支援。这不是说说而已,是真能动兵的条款。 俄罗斯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都设有驻军基地,负责边境巡逻、反恐行动、稳定局势。 每当边境有摩擦,比如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之间一出事,大家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莫斯科,让俄罗斯出面调解。中亚这片土地虽然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但说到安全,没人敢绕过俄罗斯。 当然,中国在这里的影响力也不小。中国是这些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修了高速、建了铁路,还投资了能源项目,经济合作搞得风生水起。但中国从来不插手他们的内政,也不在军事上掺和。 简单说,中国出钱出力,但不派兵不插旗。这让中亚国家一边靠中国赚经济账,一边靠俄罗斯保安全,左右逢源。换句话说,中国是金主,俄罗斯是保镖,各管一摊。 讲到这儿,问题来了:为啥中国不也像俄罗斯那样,搞点“小弟”、建点盟友?其实这事不是做不到,而是中国自己不想。中国的外交基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很明确——不结盟。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国家战略。早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就确立了“不结盟”的外交方针。邓小平时代提出“韬光养晦”,核心思想是专心发展经济,不掺和大国争斗。 结盟意味着义务,比如谁挨打你得帮忙,谁有冲突你得站队。这会拖住手脚。中国那时候刚起步,不想被拉下水。后来发展起来了,这种策略反而成了优势,让中国能在不同阵营之间保持灵活。 不过,不结盟也有代价。那就是,在关键时候,中国往往得靠自己。比如美国一旦对中国围堵,欧洲、日本、澳大利亚都在那边,美国说一声,盟友立马响应。 而中国这边,虽然朋友多,但多数都是生意伙伴,不会为了政治问题去跟美国硬杠。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不结盟的灵活,也意味着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