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以后,俄罗斯陷入800年来“最大”的困境之中,它为自己打造了“牢笼”,成

史鉴奇谈 2025-10-27 15:08:50

俄乌冲突以后,俄罗斯陷入800年来“最大”的困境之中,它为自己打造了“牢笼”,成为坠入陷阱中的猛兽,慢慢饿死好像无法避免。   回想冲突爆发后,联合国大会多次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谴责俄罗斯的行动并要求其撤军。   就连一些传统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欧亚国家,这次心态也变得异常复杂,它们虽未参与制裁,但也明确表示“不允许其领土被用来规避制裁”,并且更加积极地推行多元平衡外交,试图拉开与克里姆林宫的距离。这种被广泛疏离的感觉,对一个大国而言,其战略上的损失可能比经济制裁更为深远。   不过,要说俄罗斯会因此迅速“软下去、倒下去”,恐怕也为时过早。这个国家历史上就以承受巨大压力并顽强生存而著称。   尽管西方制裁像一把利刃,迅速切断了俄罗斯与西方的经济联系,导致麦当劳的“金拱门”被涂改,星巴克换了招牌,进口商品货架被本土产品取代,但俄罗斯的经济表现出一定的韧性。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一是俄罗斯拥有“有油有粮有枪”的“堡垒经济”基础,能源和粮食自给自足能力强;二是其采取了调控利率、管制外汇、拓展新贸易通道等一系列反危机措施;三是抓住了军工订单暴涨的时机刺激了相关产业。   在经历2022年的下滑后,其经济在2023年和2024年甚至实现了增长。当然,这种依赖国防订单的增长模式难以长期持续,并且深层次挑战如劳动力短缺、技术获取困难等日益凸显。   然而,这场冲突最致命的后果,或许是俄罗斯在国际信誉和道义形象上遭受的重创。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硬实力,更依赖于其可信度和遵守国际规范的程度。   俄罗斯此次的行动,被广泛视为对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的挑战。   美西方对俄发动全方位无底线制裁,例如冻结俄外汇储备、罚没俄海外资产等,这些措施虽然进一步恶化了国际政治环境,但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思考美元体系的安全性,并开始构建独立于美元的贸易结算安排。   即便如此,俄罗斯的行为方式使其“失信于天下”的观感难以在短期内消除,这种软实力的折损是长远而深刻的。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初衷,据称是为了阻止北约东扩,改善自身西线的安全环境。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与初衷背道而驰。芬兰和瑞典迅速申请加入北约,一道隔离俄罗斯的“铁幕”似乎在欧洲重新降下。   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跌至冰点,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的合作机制几乎全面瘫痪,陷入难以摆脱的“安全困境”。这相当于俄罗斯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更不安全的战略环境,某种程度上如同一个“牢笼”。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环境,俄罗斯不得不将外交重心加速转向“东方”和“南方”,试图在中国、印度、伊朗等国以及广大的非西方世界寻找合作伙伴和战略支点。   中俄关系在冲突期间基本保持了平稳运行势头,双边贸易额还创下历史新高,能源合作项目也取得进展,这成为俄罗斯外交中少有的“亮点”。同时,许多非西方世界国家拒绝选边站队,展现出坚定的战略自主意识,这为俄罗斯提供了一定的回旋空间。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转向”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印度在大规模购买俄罗斯打折石油的同时,其从俄的军备采购却在减少,并且正在迅速强化与美国的战略合作。这表明,俄罗斯与这些新伙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前战略需求和利益交换,其牢固程度和深度仍有待时间检验。   在军事和安全层面,俄罗斯虽然展示了其传统军事力量,并在战场上掌握了一定主动权,但战争也暴露了其军力的诸多局限性,并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   为了维持战局,俄罗斯甚至需要求助于像伊朗这样的国家获取军用无人机。同时,为了威慑西方不要进一步介入,核武器成了俄罗斯反复亮出的一张“警告”底牌,举行了战术核武器演习。虽然普京曾明确表示从未考虑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但这种核边缘政策的游戏无疑极大地加剧了战略误判的风险,对全球核不扩散机制也构成了冲击。   回望历史,从沙皇俄国到苏联,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似乎曾是俄罗斯成长为横跨欧亚大陆帝国的一种历史路径。   但今时不同往日,在全球化深度发展、各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的21世纪,赤裸裸地通过武力改变边界、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很难再被国际社会所容忍。   其带来的不仅是即时的制裁和孤立,更是国家信誉的长期损耗和国际合作空间的持续收窄。对于一个志在世界大国地位的国家而言,这种代价无疑是极其沉重的。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