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正式宣布了 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突访联合部队集群指挥所,在听取前线战报后高调宣布:全球首款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完成关键测试,1.4万公里飞行距离创纪录,15小时未达极限射程,并成功验证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俄媒强调,该导弹全球无同类产品,技术优势显著。 这消息一出来,国际上直接炸开了锅。要知道1.4万公里是什么概念?差不多能绕地球赤道三分之一圈,从俄罗斯本土发射,够得着全球绝大多数目标,更狠的是这还没到极限射程,理论上能冲到2万公里。 以前咱们听说的远程导弹,要么受燃料限制飞不远,要么容易被反导系统盯上,海燕这波操作直接打破了常规。 核动力这三个字才是核心王牌。这导弹自带小型核反应堆,起飞时用固体燃料,巡航阶段靠核动力喷气发动机,相当于揣着个“永不枯竭”的能量源。 不用像常规导弹那样精打细算油耗,想怎么飞就怎么飞,甚至能绕着敌方防线兜圈子,专挑反导系统的漏洞钻。 再加上它用了隐身材料,还能贴着50-100米的超低空飞行,现有防空系统想捕捉到它,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俄罗斯这会儿高调官宣,显然不是单纯炫技术。这些年西方持续加码的制裁和军事施压,让俄罗斯在战略安全上压力不小,海燕的关键测试成功,相当于亮出了一张压箱底的威慑牌。 尤其是它能绕过美国反导系统,直接覆盖美国本土,这对一直依赖反导优势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 毕竟以前美国总觉得自家反导网固若金汤,现在突然冒出一款“拦不住、打不远”的核动力导弹,战略平衡瞬间被打破。 不过咱们也得客观看,这武器再厉害,本质上还是战略威慑。核动力装置带来超远射程的同时,也存在核辐射泄漏的风险,真到实战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俄罗斯从2003年就开始研发这款导弹,中间经历了多次测试波折,直到现在才完成关键测试,可见技术难度有多高。它的亮相更多是为了掌握谈判桌上的主动权,而非真的要走向核冲突。 战略武器的终极意义,从来都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海燕的出现,让全球战略格局又多了一层变数,也再次提醒大家,和平不能靠威慑维系,只有平等对话、相互尊重,才能真正守住安全底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