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速度非常快,但美专家提醒:全世界都被骗了,中国其实另有底牌。   麻烦看

如梦菲记 2025-10-27 11:52:51

中国造船速度非常快,但美专家提醒:全世界都被骗了,中国其实另有底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翻《国家利益》杂志,看到美国专家的一段分析挺有意思,他们说,全世界都在惊叹中国造船的速度,但这恰恰是个烟雾弹,真正值得警惕的东西藏在水面之下。   说实话,中国造船快这事确实没法否认,上海的船厂里,平均一周不到就能看到新船下水,2024年一年交了69艘,这效率放在全球都算夸张。   更直观的是数据,去年新接订单占全球份额超过七成,手持订单已经排到2029年,很多人看到这些数字,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人真能加班”,但美国人盯着的显然不是工人的工时表。   他们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材料革命,十几年前造船用的高端钢板还得从日本、韩国进口,现在国内钢厂能生产零下60度不开裂的特种钢,厚度100毫米的止裂钢板用在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上。   这些钢板焊接起来,每公里焊缝的漏点能控制在2到3个,检测设备基本能揪出所有隐患,听着像技术指标,实际上意味着从原材料开始就不再受制于人。   更关键的是船型突破,以前大型邮轮、超大型LNG运输船、航母被叫做造船业的三颗明珠,全球能同时造这三样的国家屈指可数。   现在中国不光全造出来了,LNG船的国产化率达到九成,能耗比早期型号砍掉一半。   新西兰政府原本跟韩国企业签了渡轮合同,后来直接毁约转给中国船厂,看中的就是技术指标比对手还高这一点。   全球18种主流船型里,14种的新订单都被中国拿走,这已经不是拼体力能解释的了。   产业链完整度更是个狠角色,造一艘船需要上百万个零部件,小到一颗螺丝,大到整套动力系统,现在95%的造船用钢都是国内生产,光2025年上半年就造了853万吨船板,其中高强度板占了一大半。   LNG船的配套企业有135家,分布在10个省份,光上海和江苏就有117家,需要什么零件当天就能调货。   这种供应链密度让交付周期压得死死的,船东们最怕的就是延期,选中国船厂等于买了份保险。   绿色牌打得也早,国际海事组织定了2050年航运净零排放的目标,绿色船舶突然成了香饽饽,中国去年新接的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近八成,从LNG动力到预留氢燃料接口的船型全都能造。   别人还在开会研究技术路线的时候,中国船厂已经把订单签完了,2025年前三季度船舶出口超过400亿美元,增长两成多,利润大头都来自这些高附加值的绿色船型。   长三角的产业集群也藏着门道,上海搞研发创新,江苏负责大规模制造,浙江专攻修船,安徽盯着新能源船舶,四个地方拼起来就是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造国产邮轮时,长三角供应商占了八成以上,1块钱投资能带动14块钱的产业链产出,这种协同效应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靠近,而是几十年磨合出来的默契,外人想复制根本没戏。   美国专家还提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背后的防御体系,造船快是一回事,保证这些船能安全运营是另一回事。   东风系列导弹覆盖范围从近海延伸到第一岛链以外,配合岸基雷达和新型战机形成多层防御网。   福建舰这样的航母在这套体系掩护下行动,安全系数和作战效能都成倍增长,这才是让对手真正头疼的地方——不是你造得快,而是你造完之后还能护得住。   现在回头看美国专家的那番话,其实是把中国造船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说透了,速度只是结果,支撑速度的是材料自主、技术突破、产业链完整、绿色布局这一整套体系。   全世界看到的是船一艘艘下水,没看到的是每一颗螺丝钉背后的自主研发能力,没看到的是从炼钢到总装的无缝衔接,更没看到的是这套体系一旦成型就很难被撼动的韧性。   所谓的底牌从来不是刻意隐藏,只是大部分人习惯盯着最显眼的东西看,当别人还在感慨“中国工人真能干”的时候,真正的竞争力早就转移到了产业深处。   这大概就是美国人说的“被骗了”的意思,不是真有什么阴谋,只是很多人看到了表象就停止了思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