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俄罗斯的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在悄悄飞行1.4万公里之后,已经完成了试验任务。据莫斯科发布的消息,由于配备了核动力装置,“海燕”在理论上射程是无限的。这也意味着,这种武器系统可以长时间在空中滞留飞行,不仅能够隐蔽自己,还能绕到对手的视野盲区,突破防空体系。而且,由于核动力装置本身也有放射风险,所以是否要击落“海燕”,也很考验对手耐心。总之,“海燕”是俄罗斯的另一款战略级武器,不管美国还是北约,都无法视而不见。 2020年美国情报报告就提过,“海燕”样弹在巴伦支海上空失控坠毁并留下辐射痕迹;2023年的卫星图像显示北德文斯克船厂新增两座带铅板的车间,用来给弹体换装核燃料棒。 北约当前的防空雷达频段集中在X与S波段,“海燕”外壳涂覆的吸波涂层能把反射信号降到0.01㎡以下;再加上低空掠海飞行高度仅50米,“宙斯盾”舰的SPY-1雷达锁定距离被压缩到不足30公里。 五角大楼2025财年预算悄悄给“滑翔阶段拦截器”项目加了3.5亿美元,目标是在“海燕”完成变轨前用动能弹头直接撞击;但拦截窗口只有90秒左右,需要至少三颗低轨红外卫星实时接力跟踪。 “海燕”并不是用来打城市的大爆竹,而是挂在空中的核威慑风筝:只要它还在飞,敌方就得留一枚拦截弹值班;一枚弹拖垮一套系统成本比约1∶20,这算盘珠子打得震天响。 “海燕”把核威慑从地下井搬到天空走廊,既拉长了博弈时间也放大了误判风险;任何一次雷达虚警都可能让双方按下发射钮。科技把战线推向大气边缘时,人类手里的保险丝却越来越短:真正的安全不在无限射程里,而在谈判桌上那支还没摁下去的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