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皮定钧带两名警卫上了少林寺,谁知一入寺门,武僧拿二十多支枪口就对准了

靖江的过去 2025-10-26 12:51:06

1944年,皮定钧带两名警卫上了少林寺,谁知一入寺门,武僧拿二十多支枪口就对准了他,并一心想绑了他们。 两名警卫手往枪套摸去,皮定钧用眼色制止了他们。眼前武僧穿短打僧衣,枪托磨得发亮,明显不是普通护院。 领头中年和尚双手抱胸,僧袍下的手一直按在腰间盒子枪上。他瞪着眼,像是马上要扑过来绑人。 没人能想到,这位刚带兵毁了日军登封机场、救了两万民夫的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司令员,会只带两名警卫闯少林。 出发前,参谋长反复劝他。参谋长说,当地老乡讲,少林寺武僧自从1928年寺庙被烧后,就“见兵就打”。 皮定钧指着地图上的嵩山腹地开口:“这几百个有枪的和尚,拉过来抗日,比一个营还顶用。” 他太清楚眼下的处境了。日军刚在豫西搞了“三方合围”,伪军杨香亭的“八杀戒令”把老百姓逼得敢怒不敢言。支队急需人,才能守住新建立的根据地。 “施主贸然闯进来,是想走石友三的老路吗?”领头和尚终于说话。 皮定钧后来才知道,这是少林寺知客僧素典大师。16年前石友三烧寺时,就是他从火里抢出了七卷《金刚经》。 皮定钧慢慢摘下军帽,额角的伤疤露了出来。“大师认错人了,我是八路军皮定钧,不是烧庙的军阀。” 素典的眼神没缓和,朝殿里努了努嘴:“进去说。敢耍花样,这些枪不认什么司令。” 偏殿里有茶香,却压不住火药味。素典刚坐下就问:“国民党百万大军都挡不住日军,你们八路军连像样的军装都没有,凭什么说抗日?” 这话戳中了当时不少人的心思。皮定钧没急着反驳,从口袋里摸出半块玉米面饼子。 “就凭这个。上周我们在白栗坪被围,战士们饿着肚子,也没动老乡一粒粮食。还把日军的罐头分给了逃难的僧人。” 他盯着素典的眼睛继续说:“倒是上个月,有伙冒充游击队的败兵,抢了你们寺里的香油钱,还打伤了挑水的小和尚,对不对?” 素典攥紧茶碗。1928年大火烧40天,296间殿宇成灰,1400卷经书烧光,初祖庵柏木梁焦黑。 少林立了“不与兵匪往来”的规矩,可日军更过分:上月三名日军闯藏经阁,打守阁僧人耳光,还把古碑拓片当柴烧。 素典叹气:“不是不愿抗,是被坑怕了。上次组护寺队,刚买的枪被伪军抢了一半。” 皮定钧提高声音,让殿外武僧听见:“大师知唐代昙宗带十三棍僧助李世民平叛?知嘉靖年武僧用铁棍杀倭寇?” 他指着嵩山:“当年僧兵能为国死,如今日军占河山,难道看着他们毁更多寺院?” 这话砸在素典心上。他想起师父临终话:“武僧之责,护国先于护寺。” 这时殿外乱了,年轻武僧闯来:“大师,山下来了日军斥候!” 皮定钧拔枪:“素典大师,敢赌吗?我带两名警卫赶跑鬼子,让僧人们看八路军怎么打仗。” 素典喊来武僧头目:“给他们备枪!这支部队真像他说的,老衲亲自下山。” 遭遇战打得干脆。皮定钧用缴获军刀挑着斥候军帽回来,素典已在山门前等。 素典合十:“老衲代少林弟子赔罪。” 当天下午,素典带皮定钧去千佛殿。地上四十八个站桩坑,是僧人们夜里偷练留下的。清廷不让习武,少林功夫也没断。 皮定钧摸地面叹气:“这每一个坑,都是中国人的骨气。” 说服僧人很顺利。素典在大雄宝殿召集僧人,复述皮定钧的话,还搬出《秦王告少林寺上座书》:“当年朝廷赐地,就是让少林为国出力。国难当头,岂能缩寺里当‘锁头乌龟’?” 满殿响应,当天78名武僧报名参军,不少会“钩枪破阵”,正是皮定钧要的近战力量。 没多久,少林寺抗日区政府成立。释永贵当副区长,素典带武僧组侦察队。 他们熟悉山路,多次摸清日军布防。有次化装成香客,在登封县城摸准日军军火库位置,配合支队端了“弹药窝”。 老乡都说:“少林和尚拿起枪,比罗汉殿金刚还威风。” 僧兵没辜负信任。日军“扫荡”时,他们用铁棍砸碉堡枪眼,轻功攀悬崖传情报。 三名武僧为掩护百姓转移,死在日军机枪下。素典在他们墓碑刻“护国僧”,这三个字后来也刻在嵩山岩石上。 抗战胜利后,皮定钧路过少林。素典送他一把铁棍:“这是当年杀倭寇的,留给你镇宅。” 皮定钧把铁棍赠给军分区纪念馆,附言:“少林精神不在铁棍,而在中国人的家国心。” 这话收进《豫西抗日史料汇编》,提醒后人:穿军装的战士、拿念珠的僧人,在民族大义前,都有滚烫的血。 素典后来还做了不少事:和淳朴、贞绪重修达摩亭、方丈室、山门,种了很多柏树;1930年初祖庵大殿要塌,他们募资重修,保住了这座河南最早建筑。 他还和贞绪训练武僧,在少林中学开武术课。1946年11月,素典在方丈室圆寂,活了68岁。 皮定钧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来壮大。1945年抗战胜利时,豫西根据地有2万平方公里、300万人口,成了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 少林僧兵跟着支队打了无数硬仗。千佛殿的站桩坑、嵩山的“护国僧”字,都在说那段岁月的骨气与热血。

0 阅读:63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