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10月25日,中美经贸谈判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最新一轮的中美经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26 00:49:18

就在刚刚! 10月25日,中美经贸谈判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最新一轮的中美经贸团队谈判,意味着双方经过多次接触后的又一次重要沟通。 ​这次谈判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往中美经贸团队的谈判是在不同地点进行的,谈判气氛也较为严肃,甚至可以说冷峻。 没人没注意到现场的小变化——没摆满一桌子的冗长议程牌,也没有双方代表隔着桌子“各说各话”的疏离感,反而多了几盘吉隆坡本地的新鲜热带水果,茶杯换成了轻便的玻璃杯,连开场的寒暄都多了句“这边的榴莲比上次在新加坡吃的更甜”。这种松弛感,在过去五年的中美经贸谈判里,简直少见得像奢侈品。 以往可不是这样。前几年在华盛顿谈关税问题,美国代表一开口就甩“加征25%关税清单”,中国团队当场拿出数据反驳“关税只会让美国农民更吃亏”,会议室里的空调温度都像跟着降到了冰点;后来在上海谈供应链,两边对着“芯片出口限制”争了整整三天,连午餐都是各自在会议室吃盒饭,连句多余的话都没有。那种“谈不拢就施压”的紧绷感,几乎成了过去谈判的标配。 这次之所以松下来,核心是两边都踩在了“必须解决问题”的节点上。对中国来说,外贸企业盼着稳定的出口环境——广东的家具厂、浙江的小家电企业,上半年因为美国市场的关税波动,订单少了近三成,工人的加班时长都砍了一半;对美国更现实,通胀压力还没完全卸下来,中国的稀土、新能源电池组件要是断了供,美国本土的电动车工厂就得停线,老百姓买新车的价格又得往上飘。说白了,再对着干,谁都没好处。 谈判桌上的话题也从“对抗”转到了“落地”。美国农业代表主动提了“大豆出口检疫流程”,说“去年因为检测标准卡壳,有50万吨大豆在港口放了一个月,农民天天打电话催”;中国团队没绕弯子,直接拿出优化方案——“把原来的三重检测合并成两项,只要企业提前报备,通关时间能压缩一半”。这种“你提痛点,我给方案”的节奏,比以往“互相摆立场”高效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双方还聊到了“中小企业合作”这个以前没深入碰过的领域。中国代表带了几份浙江义乌小商户的案例,说“美国的小超市想进中国的文创产品,却卡在‘跨境物流成本高’上”;美国代表当场接话“我们那边有几家农产品电商,正愁中国的新鲜蔬菜进不来”,聊到最后,居然定了个“下个月组织中小企业线上对接会”的小目标。这种从“大政策博弈”落到“小商户生计”的转变,才是真的往“解决问题”上靠。 不是说没有分歧了——芯片出口限制、知识产权保护这些老问题,还是被摆上了桌。但这次没人再拿“施压”当筹码,反而说“芯片问题可以分领域谈,民用芯片的出口限制能不能先放宽”“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可以联合搞个跨境维权平台”。这种“不回避分歧,但先找共识”的思路,比以往“要么全让,要么不谈”的死结,显然更有奔头。 说到底,经贸谈判从来不是“谁赢谁输”的赌局,是两边能不能找到“互相让利、各取所需”的平衡点。以前的冷峻,是因为都想着“压对方一步”;现在的松弛,是终于看清“合作才能共赢”。吉隆坡这轮谈判的变化,或许就是个信号——再难的博弈,只要放下对抗的架子,往“解决问题”上走,就总有谈拢的可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6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