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荔枝新闻
南京市水务局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南京市“母亲河”相关水利工程——江苏省秦淮河防洪治理工程(南京市秦淮东河一期工程)相关内容,目前工程三处铁路节点工程已于9月28日正式开工。
该工程总投资63.09亿元,是南京水利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建成后,将对完善提升秦淮河流域区域防洪减灾体系、改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修复保护水生态环境、保障南京市和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上通下连
秦淮河新增九乡河、七乡河入江口
“秦淮东河工程是我市应对极端天气的基础性、战略性设施。”南京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基建处处长张晖说,工程拟通过新开河道,连通上游运粮河、中心河,下游九乡河、七乡河,使原先由秦淮新河、外秦淮河两个入江口入江的秦淮河,向东再增加九乡河、七乡河两个入江口,有效分泄秦淮河流域洪水入长江。
此次一期工程目标是将原本相互不通的秦淮河、运粮河、九乡河3条河流打通,最终通过九乡河口枢纽入江,总长达30.6千米。具体内容包括:整治江宁区河道14.42千米,包括新开河道9.3千米及拓浚整治九乡河江宁段5.12千米;整治九乡河栖霞段0.817千米;整治运粮河0.718千米。此外,还有新建大庄节制闸1座;加固赔建因河道整治影响的19座公路城市桥梁、5处铁路桥梁以及31座配套建筑物等。
同理,二期工程将连通秦淮河、中心河和七乡河,使秦淮河水最终经由七乡河口枢纽流入长江。“一期、二期的总长将达53千米。”张晖说。
目前,工程建设方市城建集团正调派人手在运粮河穿越仙宁铁路及桥下河道、上坝河穿越京沪高铁及桥下河道、九乡河穿越沪宁城际铁路及桥下河道等3处铁路节点同步开工,开展铁路桥下U型槽、防护桩、河道开挖、河道边坡防护等工程。“整个工程工期72个月,力争2029年主体完工,我们需快马加鞭往前推进。”现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填补城市行洪缺口
秦淮河时隔50年再分洪
为何要启动秦淮东河工程建设?
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秦淮河发源自溧水河、句容河,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为秦淮河干流,最终北流至三汊河口入长江,干流全长约34千米,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誉为南京“母亲河”。而秦淮河又是一条易涝易旱的河,民间曾流传“水少愁,水多忧,担心害怕度春秋”的民谣。能查到的记录有:1954年,秦淮河发生洪涝灾害,漫决圩堤400多处,江宁县倒塌房屋近4万间,受灾群众达25万多;1966年大旱,由于缺乏水利设施,受灾面积30万亩。

“这是由于秦淮河上游水源复杂,且沿途天然蓄水调水的湖泊沟渠等数量不多,叠加下游出口受长江高潮位顶托,以致汛期流域洪水下泄受阻。”该负责人说。1975年12月20日,辟新河分洪的方案——秦淮新河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将秦淮老河干流江宁岔路口河定桥向西,切铁心桥分水岭,经西善桥穿沙洲圩,在金胜村入江,全长16.8千米,设计流量为800立方米/秒。此举极大缓解了秦淮河泄洪压力。
近年来,随着秦淮河流域城镇化推进,秦淮河下游河道两岸已为城区,加之极端天气频发,汛期秦淮河沿线高水位多次出现,2015、2016、2020年汛期秦淮河主要节点水位超历史纪录,秦淮河流域下游洪水出路不足的问题再次凸显。据测算,汛期秦淮河流域的洪水流量约为1700立方米/秒,而外秦淮河加上秦淮新河设计流量1400立方米/秒,城市行洪尚有300立方米/秒的缺口。
秦淮东河工程由此被提上日程,这也是秦淮河自1975年后时隔50年又一次实施跨流域分洪。
构建“一张网”
新河道打开城市发展新空间
整体工程建成后,不仅能为秦淮河流域洪水分洪增加新通道,使流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还使秦淮河流域水资源形成了“一张网”。“也就是说,建成后秦淮河环绕南京主城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四通八达,不仅能为城市分洪,还可跨流域调水、正反向调峰。如枯水季节借助九乡河、七乡河闸口从长江提水,确保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等。”张晖说。

为了900多万南京人的安居乐业、河湖安澜,工程需一路“穿山越岭”,如一期工程中运粮河至九乡河并不相连,工程队需“遇水搭桥”——新挖掘总长9.3千米的新河连接上述两河,其间,为了让河道通畅还需“逢山开路”——挖掘青龙山西村隧洞,再途经即将修建的大庄闸,最终汇入九乡河入江。
秦淮河自古与南京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相传,孙权曾命人在句容西南33千米处的秦淮河北源地区开挖赤山湖,蓄山溪水成湖,此是秦淮河水系的第一次规模性治理和改造。后来,杨吴政权开始修筑金陵城(今南京),秦淮河迎来新一轮开发,十里秦淮逐渐成为南京城市的地标。到了明朝,随着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又一次开启了大交通体系建设的黄金时代……
“历史证明,秦淮河的每一次分流和整治,都将为城市赢得发展机遇。”江苏省水利工程科技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颜红勤对记者说,现代水利之于城市,不单单是防洪排涝、蓄水灌溉,还有提升城市品质,打开城市发展空间等功效。秦淮东河沿线,途经江宁、栖霞等多个重要城市板块,如栖霞的仙林大学城、江宁的麒麟科创园等,若各板块同步开展滨水规划,同时把远山近水、滨河公园、园区新城融入壮阔水景,不但更进一步助力城市行洪,还能赋能城市发展新动能。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刘红杰则认为,现代水利工程在满足行洪调蓄等基本功能基础上,也可同步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等打造,通过城市生态廊道、生态绿道的连通,激活城市各板块间联系,孵化“水经济”发展新场景,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总之,要治好水、用好水!”刘红杰说。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王鹏
综合|江苏水利南京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