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诗别杨振宁,两位诺奖得主的跨界情谊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理一文,在诗歌与回忆中完成最后的告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用一首手书诗歌,送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最后一程。10月24日上午,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与此同时,莫言通过微信公众号“两块砖墨讯”发文《大师归去 高见永存》,以手写诗歌的方式悼念这位科学巨匠。 莫言在诗中写道:“港岛悲闻坠大星,满天秋雨叶飘零。先生原本仙乡客,归去犹留百世馨。”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杨振宁先生的深切哀思。 莫言还附文:“惊闻杨振宁先生仙逝,忆起与先生四次相见情景,书短句以寄哀思,将来或可再写长文。” 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0月24日上午9时,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 送别队伍一眼望不到头,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为这位科学巨匠送行。 同日,莫言和好友王振共同发文悼念杨振宁。莫言不仅发布了手书悼诗,还回忆起与杨振宁生前的四次相见经历。 在杨振宁逝世前一个月,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佳。据杨振宁的挚友葛墨林回忆,翁帆用小白板写字帮他交流。 02 文学与科学的相遇 莫言与杨振宁,一位是文学巨匠,一位是科学大师,两人看似行走在不同轨道,却有着深厚的友谊。 2013年5月15日,两人曾在北京大学展开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那时91岁的杨振宁与58岁的莫言,在诺奖颁奖典礼音乐——莫扎特《D大调进行曲》中,开启了一场精彩对话。 对话中,杨振宁向莫言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路,一个科学一个文学,但都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你在领奖时是什么心情?” 莫言回答:“没得奖之前,每年九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电话,问我今年情况如何;一旦真得奖了,争论铺天盖地……领奖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是在领奖,不是被观察者,而是在观察。” 那时莫言还幽默地表示了对科学的“崇拜”:“大家都说我低调,假如我得诺贝尔物理奖,你看我还低调不。假如有来生,我一定学物理。” 03 珍视知音 莫言的诗文悼念,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对一位科学家的告别,更是两位诺奖得主跨越领域的精神共鸣。 在当今社会,我们见多了同行相轻、领域隔阂,却难得见到如此不同领域的顶尖人物能够如此惺惺相惜。 莫言曾用诗意的语言描述杨振宁:“先生原本仙乡客,归去犹留百世馨”,这不仅是对杨振宁学术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他百年人生的最高礼赞。 科学和文学看似相距甚远,实则都是人类探索世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杨振宁用公式揭示宇宙的奥秘,莫言用文字描绘人间的悲欢,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抵达巅峰,却又能彼此欣赏、互相理解。 04 告别与传承 一位是揭示物质奥秘的科学家,一位是探索人性深处的文学家,他们的友谊向我们展示了知识无界限,智慧相通融的真理。 在面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上,文学与科学终将相遇。 莫言说“书短句以寄哀思,将来或可再写长文”。这句简单的话里,包含着无尽的追思与承诺。 大师已逝,但他们的精神与智慧,将如莫言诗中所述“归去犹留百世馨”,继续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 莫言手书的悼诗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那工整的笔迹背后,是两位大师跨越领域的情谊,也是文学与科学最后一次握手。 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送行队伍蜿蜒如河。而在网络世界,无数人通过莫言的诗歌,表达着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怀念。 两位诺奖得主的友谊,科学与文学的这次相遇,将成为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记忆。莫言 杨振宁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