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俄军导弹只打击乌克兰第聂伯罗河左岸电力系统。俄军却没有打,第聂伯罗河右岸电力系统。 2025年10月,俄军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再是大面积、无差别的轰炸,而是精准锁定特定目标,尤其是第聂伯河左岸的电网枢纽和发电设施。 左岸地区,比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等地,电力消耗历来高于右岸,因为这里工业密集、人口集中,能源需求旺盛。 俄军似乎摸准了这一点,集中火力攻击左岸的热电厂、水电站和变电站,试图制造电力短缺,甚至让整个地区陷入黑暗。 那么,俄军为什么这么“偏心”?从战略上看,他们的目标可能是在能源层面把乌克兰“撕成两半”。 第聂伯河就像一条天然的分界线,左岸和右岸的能源系统通过关键的电网枢纽连接。 俄军通过精准打击左岸的输配电设施,破坏了电力从右岸向左岸的传输能力,导致左岸电力赤字加剧,而右岸却可能出现电力过剩。 这种不平衡不仅让左岸的居民和工业面临停电、停水的困境,还给乌克兰的电网调度带来了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全国范围的连锁故障。 俄军还采用了“双重打击”策略,先轰炸目标,等救援人员到达后再来一波,专门针对能源工人和急救人员,增加乌克兰的修复难度,这招够阴险,直接把能源战变成了心理战和消耗战。 但这事没那么简单,乌克兰也不是坐以待毙,面对俄军的精准打击,乌克兰能源工人展现了惊人的韧性,迅速调整电网负荷,防止系统崩溃。 乌克兰军方还通过打击俄罗斯的炼油厂和燃料设施进行反制,试图从经济上掐断俄军的战争资金来源。 国际社会也没闲着,国际能源署已经提出一系列建议,比如加强乌克兰能源设施的物理防御、优化与欧洲的电力连接,甚至考虑扩大国内天然气储备。 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难以完全抵消俄军的破坏,但长期看能增强乌克兰的能源韧性。 俄军的这种“偏心”打法虽然短期内让乌克兰左岸陷入困境,但也暴露了他们战略上的局限性。 精准打击虽然效率高,但需要大量的情报支持和无人机资源,成本不低,而且,俄军过于聚焦左岸,可能给了乌克兰右岸喘息的机会,让他们有时间强化防御、争取国际援助。 乌克兰的能源工人和军民展现出的顽强抵抗,也让俄军的如意算盘未必能完全得逞。 这种能源战本质上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和国际支持,俄军想靠断电断暖来压垮乌克兰,恐怕没那么容易。 我觉得俄军的这种“偏心”打法看似聪明,实则短视,他们以为能通过能源战迅速击垮乌克兰的意志,但低估了乌克兰人的韧性和国际社会的团结。 能源战不是单行道,俄军自己的能源设施同样脆弱,乌克兰的反击已经让莫斯科感受到压力, 这场博弈,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大家觉得俄军的这种策略能走多远?乌克兰又该怎么应对这场能源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