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开始装委屈,他们抱怨中方反制“反应过度”,甚至有点“上纲上线”。他们的

修竹崽史册 2025-10-24 11:53:04

最近,荷兰开始装委屈,他们抱怨中方反制“反应过度”,甚至有点“上纲上线”。他们的逻辑是:限制安世半导体的技术外流,是荷兰政府基于自身安全做出的“独立决策”,完全符合荷兰长期以来对敏感技术出口的管控政策,并不是专门针对中方,更不是在美国压力下“选边站”。   9月底,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援引冷战时期那部《货物供应法》,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面接管,理由是担心这家企业一旦在紧急状态下断供,会威胁荷兰乃至欧洲的经济稳定。   行动当天就冻结全球资产,暂停中方首席执行官职务,把99%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整个过程几乎没给企业喘息机会,更别提提前沟通。   紧接着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所有分包商实施出口管制,禁止特定元器件和成品组件离境,这一步直接卡住安世东莞工厂七成出货量,等于掐断了全球汽车电子供应链的咽喉。   荷兰现在最委屈的点在于,他们觉得中方把一场“内部安全事务”搞成了国际贸易战。   官方表态反复强调,接管决定完全由荷兰自行评估风险,与华盛顿无关,甚至还搬出历史惯例,说过去对其他国家企业也用过类似手段。   可实际情况是,安世半导体的功率器件在汽车市场占有率接近四成,欧洲车厂库存最多撑三周,美日韩供应链同样告急。   过去三年,荷兰在半导体领域的每一次政策收紧,几乎都踩着美国节奏走,2023年9月首次扩大光刻机出口许可要求,2024年9月又追加更多型号,2025年1月直接把管制清单拉长到与美国12月新规对齐。   阿斯麦作为全球光刻机龙头,每次许可吊销前,美国商务部官员总会提前到海牙沟通。荷兰首相斯霍夫公开承认,虽然希望保留自主权,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施压只会更猛。   安世事件爆发前,美国就多次暗示要把这家中资控股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荷兰抢先动手,等于替华盛顿解决了后顾之忧。   七年过去,企业盈利能力全球领先,技术路线完全合规,却突然被贴上“经济安全风险”标签。   同期其他欧洲半导体企业照样与中国深度绑定,供应链交叉持股比比皆是,唯独安世被单点突破。 荷兰声称是为了防技术外流,可安世的核心知识产权早在收购时就已本地化,研发中心分布荷兰、英国、德国,中国工厂主要负责成熟制程封测,真正外流的不是技术,而是荷兰自己的市场信誉。   我觉得,这场风波本质是规则意识的较量,荷兰可以制定任何国内法,但国际经贸关系从来不是单行道,你冻结我资产,我限制你出货,都是在各自法律框架内行使主权。   荷兰真正该反思的,不是中方反制力度,而是当初为何要撕毁契约精神,安世事件若处理不当,可能成为压垮中荷科技合作的最后一根稻草。   欧洲若继续追随美国单边主义,只会加速全球供应链“去欧洲化”,中国市场体量和制造能力摆在那,替代方案永远比想象中来得快。   你怎么看荷兰的“独立决策”?是真自主还是被迫站队?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