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万办材料、等2个月排期,我表哥第三次被美国签证拒了! 面试官就问了5个问题,全程没笑过,最后直接把拒签单推过来。他当场懵了——房产证、车本、银行流水堆了满满一文件夹,怎么还不如第一次只带基础材料的人? 回家气到拍桌子,托人找了个在使馆做行政的老熟人打听,才知道自己犯了个“致命错”:见面试官脸色严肃,他顺口说“能不能换个面试官?”就这一句话,系统直接标红,后续问答全成了“重点审查”。 老熟人说,最近半年拒签的,80%都栽在这些“想当然”的错误上。 我同事大哥更冤,办商务签去谈合作。面试官用英文问“去美国做什么”,他怕说错,硬是用中文答了十分钟。结果面试官直接反问:“你去国外谈生意,连基本沟通都不行,真是来出差的?”当场拒签。 还有人觉得“材料越多越保险”,把亲戚的房产证、孩子的奖状都塞进去。面试官翻都没翻,老熟人说:“人家要的是核心材料,多出来的东西,反而让人怀疑你想滞留。” 更有意思的是,有个大叔说“想去美国看朋友家的宠物狗”,还有人说“听说那边空气好,想待一个月散散心”。这些理由听起来没毛病,却全被拒了——非必要的理由,大概率会被判定为“目的不纯”。 最容易中招的是“前后不一”:表格上写“去旅游”,面试时顺口说“想帮儿子看看学校”;表格填“独自出行”,又说“可能会找朋友一起”。老熟人说,只要有一处对不上,直接拒签,没商量。 原来拒签根本不是“运气问题”,也不是面试官刁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操作,其实都是签证的“红线”,很多人觉得“变通一下没事”,反而把自己坑了。 你身边有没有人被拒签过?是不是也踩过这些坑?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