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么现在呢? 2014年那会儿,俄罗斯战略研究所的瓦西里·卡申在媒体访谈中直戳中国核力量的软肋。他点明,当时的战略导弹多靠固定发射井支撑,这些井位虽深藏内地,却难逃卫星侦察的眼睛。卡申特别提到,东风-31A作为机动洲际导弹,是少数能扛住美方第一轮攻击的家伙。它用固体燃料驱动,射程直达大洋彼岸,公路机动让它不像固定井那样成活靶子。可惜,当时这种导弹服役数量有限,只几十枚,远比不上美方的规模。 卡申的估算里,美方类似导弹接近两千枚,这数字听起来吓人,确实反映出当时不对称的现实。美方陆基主力是民兵III型,部署四百枚左右,全固定在井里,海基还有俄亥俄级核潜艇,每艘二十枚三叉戟II型潜射导弹,总计十四艘。加上空中轰炸机,三位一体体系齐备。卡申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它基于公开情报,提醒中国在核威慑上还需加码。那些年,中国战略力量确实以防御为主,固定井占比大,机动部分起步阶段,生存压力不小。 你知道吗,这番提醒来得正是时候。它推动中国火箭军加速转型,从被动防御转向可靠威慑。东风-31A虽是当时亮点,但数量少,覆盖面窄,面对饱和打击,确实存在窗口期短的风险。美方导弹库存虽非全机动,可总量和多样性让开局阶段占优。中国那时核弹头总数也就几百,远低于美方的三千多储备。卡申的分析接地气,直指痛点:不加强机动和多样化,战略平衡难稳。 转眼十年过去,中国核力量已脱胎换骨。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核弹头约五百枚,在产更多,用来装备新一代平台。东风-31A还在役,三十到四十枚,主要布在华北西北,依托地形隐蔽。可真正挑大梁的是东风-41,射程一万二千公里,能带多枚分导弹头,全地形底盘适应公路山地雪地。西部新建三百多发射井,有的固定,有的机动伪装,卫星难辨真假。这不光是数量上去了,生存能力也大幅提升。 海上力量同样亮眼。094型核潜艇换装巨浪-3导弹,射程超万公里,潜伏太平洋深处,锁定难度大。2024年,美方报告承认,中国海基力量在扩容,096型潜艇静音和载弹量更胜一筹。空中,轰-20隐身轰炸机虽未全亮相,但模型显示它携空射弹道导弹,补全三位一体。北斗导航和量子通信让指挥链路韧性强,就算地面受损,空中也能维持指挥。 防御端,中国红旗-19反导导弹拦截距离六百公里,精度五十米内,陆基中段系统织起多层网。美方若发百枚,至少三成被挡,其余也难全中。中国只需少数导弹幸存,就能回击美本土要地,如纽约洛杉矶华盛顿,一枚弹头威力够大。话说,这威慑不是为打仗,而是为和平,维护国家安全底线。 再看美方,卡申当年说两千枚机动导弹,其实有误会。2024年,美陆基民兵III只有四百枚,全固定井,无公路机动主力。海基十四艘俄亥俄级,每艘二十三叉戟II,空中B-2 B-52依赖基地。弱点明显:潜艇定期回港补给,轰炸机需机场,基地若损,体系裂痕大。中国十年间,从固定井依赖,到机动多样,完成从挨打到回击的跃升。 这变化不是一夜之间。东风-41分散数百预设点,战时快速转移;巨浪-3从任意海域发;轰-20隐身巡航。美方报告2024年承认,中国核扩张快, silo场超三百,ICBM机动约一百五十。数量上,中国追平在即,质量上已不落下风。 如今,全球安全形势复杂,中国核力量的稳健进步,为亚太注入稳定剂。卡申当年的警钟,已成历史注脚。今天的中国,战略自信满满,和平红利普惠世界。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4评论】【3点赞】
甲壳虫
我就不明白,都核战了,还在乎不首先使用么,美国一秒射,中国二秒发射,只要检测到目标指向中国,那么不好意思,飞上去的是 Df61
追风少年
现在东风61都出来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