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最近俄罗斯电子集团泄露的一份文件挺热闹,说有个代号“156”的东亚客户要订20架伊尔-78MK-90A加油机,2027年交货,明眼人一看就猜是中国。 这消息一出,不少人纳闷:咱们自己的运油-20不是挺好用吗,咋还回头买俄罗斯的?其实细琢磨就知道,这波操作里藏着大智慧,不得不说中国太会算账了。 关键是现在的时机太巧了。俄罗斯正因为战争急需外汇,好多装备都愁没地方卖,印度的订单拖着,其他国家又买不起,伊尔-78MK-90A的生产线正好有空档。咱们这会儿出手,既能拿到实惠,还能解对方燃眉之急,简直是双赢的买卖。 而且这款加油机本身实力不弱,2018年才首飞,换了4台PS-90A-76发动机,推力大还省油,在1000公里外能输送78吨燃油,三加油点设计能同时给多架战机补油,短距起降能力还能适应简陋机场,战场实用性很强。 再看咱们空军的现状,真是典型的“成功的烦恼”。这些年歼-20、歼-16、歼-10C这些能受油的先进战机加起来快一千架了,可大型加油机才十来架。 3架是2011年从乌克兰淘来的老伊尔-78,早就锈迹斑斑;10架国产运油-20看着新鲜,却不够分——算下来差不多80架战机才摊得上一架加油机,更别说轰-6K、空警-500这些也需要空中补给的大家伙了。 老掉牙的轰油-6一次才送18吨油,只能解燃眉之急,根本撑不起远程作战的需求。 有人说那就多造运油-20啊? 可运-20这个平台太金贵了,既是战略运输机的主力,还得改造成预警机、电子战飞机,西飞生产线开足马力也不够各个项目抢的。 这时候就得算笔账:是把有限的机体改造成加油机,还是优先满足更急需的特种飞机?显然时间更耗不起,战斗力可不能等产能爬坡。 刚好伊尔-78MK-90A就是现成的解决方案。它的加油系统跟歼-16这些主力战机天然兼容,咱们有操作老伊尔-78的经验,飞行员和地勤上手特别快,不用花太多时间磨合就能形成战斗力。 更妙的是,2024年中俄还签了协议,这飞机能直接接入咱们的预警和指挥系统,不是生硬的外来品,而是能嵌进作战网络的零件。 这思路其实不新鲜,2014年买苏-35也是一个道理,当时国产新机还在研发,先引进一批补上空缺,等国产机跟上了,苏-35的使命就完成了。 现在买加油机,本质上是用合理的成本换时间,趁着俄方有货又急需订单的窗口期,快速补上短板。 说到底,这哪是什么“走回头路”,分明是成熟的战略考量。咱们早就过了“造不如买”或“买不如造”的纠结阶段,现在是缺啥补啥、效率优先。 既承认当下的产能缺口,又对未来运油-20大规模量产充满信心,用伊尔-78搭起过渡的“桥梁”。这种在时间、成本和需求之间找最优解的盘算,着实让人佩服。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