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到杨振宁院士的离世,身边不少人第一反应都是“这么突然?” 但只要一问医学的朋友,十有八九的回答都很实在:一百多岁的人,身体就像是老旧的机器,零部件早晚会撑不住。 你说他得了啥病?其实这年纪的人,哪怕只是常见的感冒,或是一次普通的摔倒,都可能成为生命最后那道关口。 杨振宁能活到103岁,本身就是奇迹。 大多数人活不到这个年纪,能平稳走到生命终点,已经算是非常圆满了。 杨振宁这些年其实身体情况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的。 最早他还经常在清华大学出现,和学生们聊天、讲讲学术,精神头很足。 可后来年纪越来越大,步子也慢了,出现活动少了,有时候还需要人搀扶。 百岁那年摔了一跤,脊椎骨裂,这对于年轻人可能影响不大,对于百岁老人来说就很难再恢复。 骨头变脆,恢复慢,容易并发感染、肺炎这些问题。 尤其到了杨振宁这种年纪,身体哪有以前那么扛得住。 不过,杨振宁的离世并不是哪天突然发生的意外。 其实他近几年早就很少公开露面,生活基本是由家人和专业护理团队照顾。 百岁老人,日常吃喝拉撒都要特别注意,身体机能逐渐减弱,抵抗力差,哪怕是小病小痛也可能成为大问题。 杨振宁晚年其实活得很安稳,家人陪伴,条件保障都很到位。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后还是因为身体器官逐步衰竭,走到了终点。 这种走法,其实挺平和的,说不上什么“突然”。 其实,百岁老人去世,在我国不少地方讲究“喜丧”,意思是说这是大福气,走得圆满。 农村里,老人走得安详,家里还要摆宴席,亲朋好友都来送行,既有惋惜也有祝福。 城里人可能更多地想到杨振宁的贡献和成就,总觉得可惜。 毕竟,他是极少数能把名字写进世界科学史的人。 对普通家庭来说,能有个百岁老人已经很难得了,更别说杨振宁这样长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人。 杨振宁这些年的生活,其实也是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一个缩影。 老年人健康,靠的不光是医疗条件,还有家人的照护、心理状态、生活环境。 杨振宁能活过百岁,除了科学家的思维、平和的心态,肯定也离不开家人的陪伴和国家的重视。 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没法像他那样长寿,但珍惜身边的老人,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毕竟,健康长寿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总的来说,杨振宁的离世,是生命自然的终点。 没有什么“突然”,也没有什么需要过度解读的神秘病因。 百岁老人,身体机能慢慢衰退,最终离开,是很自然的事。 社会各界表达惋惜,是因为他对国家、对科学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作为普通人,更应该学习他一生专注、积极的精神,也要懂得珍惜亲情、珍惜健康,把日子过好。 杨振宁走了,他的故事还会一直流传下去,给更多年轻人带来力量。 参考: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大学:向宇宙问路,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
如何看待杨振宁这个人?
【131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