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月嫂的困境:底层人的努力,为何总卡在“差一步”? 底层人的生活太难了,老家的大姐42岁,听说当月嫂很赚钱,结果拿证一年了,一个单子也没接到。她试过去北京,住进那户人家,饭桌上多夹一口菜,就有双眼睛死盯着。厕所用不得,公厕成了她的藏身地,门一关,镜子里的脸苍白得像张旧钞票。 大姐不是没拼过,她之前在老家的小纺织厂干了十五年,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能盖过说话声,她的右手食指被纱线卷破过八回,每道疤都结着硬茧。可去年开春,厂子突然贴了封条,老板卷着两个月工资跑了,她攥着空荡荡的工资条坐在厂门口哭,哭完还要去药店给瘫痪的婆婆买降压药——那药一盒要五十六块,是她以前两天的工资。夜里刷短视频,刷到有人说“月嫂不用学历,拿证就能上岗,好单子月薪过万”,她盯着屏幕里月嫂抱着婴儿笑的画面,手指头在手机壳上蹭了又蹭,第二天就找邻居借了三千块,报了县里的月嫂培训班。 培训班三个月,她是最认真的那个。记笔记的本子写满了两本,婴儿抚触的手法练到手腕发酸,连老师都说“你这手艺,出去肯定能接到单”。可拿证那天,她揣着红本本去家政公司登记,人家扫了眼她的身份证就皱起眉:“42啦?客户都喜欢35岁以下的,看着年轻有精力。”她赶紧说“我身体好,能熬夜,婆婆瘫痪我照顾五年了,有经验”,对方却只顾着接电话,最后塞给她一张名片,说“有单子我联系你”,这一联系,就是大半年。期间她跑了三家家政公司,每次都被“年龄大”“没客户反馈”挡回来,有次甚至遇到中介要收两千块“推荐费”,她捏着口袋里仅有的几百块,转身走了。 后来北京有家远房亲戚说能帮她介绍单子,她连夜收拾行李,包里塞了两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还有给未来雇主家孩子织到一半的小毛衣——她想,人家看见她这么用心,说不定能多信任她一点。可到了北京才知道,这单子根本不是正式雇佣,只是“试用”:雇主家刚生了二胎,家里老人暂时没来,让她先帮忙搭把手,说好了试用一周给五百块,合适再签合同。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做早餐,给产妇熬小米粥要盯着火候,给新生儿换尿布不敢用一点力,可饭桌上,她夹第二口排骨时,雇主的媳妇就放下筷子说“这排骨是给产妇补身体的,你多吃点蔬菜”;晚上想上厕所,雇主说“主卧卫生间你别用,不卫生”,她只能裹着外套跑下楼,小区门口的公厕要走十分钟,冬天风刮在脸上像刀子,有次蹲在里面,听见外面雇主给亲戚打电话:“这大姐看着木讷,带孩子好像也不熟练,下周还是换个人吧。” 她不是没委屈过,有天夜里在公厕里,看着镜子里自己眼角的细纹,突然想起儿子上次打电话说“妈,我想买本辅导资料”,她当时硬着头皮说“妈有钱,你买”,可口袋里的钱连试用期的五百块都没拿到。她掏出手机想给亲戚打电话诉苦,翻到通讯录里“婆婆”的名字,又把手机塞回口袋——婆婆还等着她寄钱买降压药,她不能说自己不行。可她想不通,自己明明拿了证,明明比谁都用心,为什么连个正经单子都接不到?是月嫂市场真的饱和到容不下一个42岁的女人,还是那些“月薪过万”的机会,从一开始就没朝着她们这些没背景、没人脉的底层人敞开? 有人说“她该多学学沟通技巧”“该打扮得年轻点”,可这些话没说到根上。对大姐这样的底层人来说,三千块的培训费已经是她半年的生活费,她没多余的钱去学什么“沟通课”;她每天要想着怎么省一块钱的公交费,怎么给婆婆凑下个月的药钱,哪有精力去琢磨“打扮”?月嫂市场看似门槛低,实则藏着看不见的规则:年轻、有客户好评、有人脉推荐,这些才是接单子的关键,而这些,恰恰是底层人最缺的。她的努力,从一开始就卡在了“没资源”这个坎上,就像她织了一半的小毛衣,再用心,也没机会送到孩子手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不要低估人性的恶!小区的电工辞职好几个月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物业经理没办法,
【99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