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工贸部宣布 2025年10月22日,马来西亚贸工部突然宣布:欢迎外国公司来合伙挖稀土,本国储量1610万吨,但自己缺技术,只能和外国公司一起开发! 1610万吨稀土就摆在那,自己却连最基础的分离提纯都搞不定,与其让资源烂在地下,不如拉着有技术的外资一起赚钱。 根据马来西亚矿产和地质科学局2024年的调查,实际储量甚至能摸到1620万吨,换算成价值高达7472亿令吉,差不多就是1750亿美元。 这些稀土不是零散分布的,主要集中在霹雳、彭亨、登嘉楼这几个州,矿种还挺全,既有独居石沙也有离子吸附型粘土矿,里面钕、镨这些新能源产业急需的轻稀土占了25%到30%,就连镝、铽这种战略级的重稀土都有1%到5%的占比。 放到全球来看,这个储量能排进前十到十五位,绝对是拿得出手的硬家底。要知道2025年全球稀土市场规模已经冲到72亿美元,按10.6%的年复合增长率算,到2032年就得翻倍到147亿美元,马来西亚这时候放开合作,正好踩在了市场爆发的点上。 可家底再厚,没技术也是白搭,这就是马来西亚的死穴。稀土这东西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得经过一套复杂的分离提纯流程,把混杂的稀土元素一个个拆分开,提纯到99.9%以上才能做成磁材。 但马来西亚偏偏就卡在了最关键的分离提纯环节,以前只能靠挖原矿出口赚点辛苦钱,附加值低得可怜。 2024年3月马来西亚政府干脆下了禁令,年底起就不准出口未加工的稀土矿,就是想逼着自己搞下游产业,总理安瓦尔当时还说这能带来95亿令吉的经济贡献和7000个岗位,可理想挺丰满,现实是没技术根本玩不转。 别说高端的重稀土精炼了,就算是轻稀土分离,马来西亚本土企业连条稳定达标的生产线都建不起来,之前试着自己开发过,结果要么产品纯度不够卖不出去,要么产生的废水废气处理不了引发环保抗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稀土市场,早就不是挖点原矿就能赚钱的时代了,下游产业链的附加值差得能有几十倍。 就说新能源汽车,每辆纯电动车要消耗4.5公斤钕铁硼磁体,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能到2240万辆,光这一块就需要2.8万吨氧化镨钕;10MW的海上风电机组更夸张,单台就要2.5吨钕铁硼,全球风电行业一年消耗的稀土已经达到2.1万吨,占了全球产量的10%。 要是马来西亚只能出口原矿,一吨撑死卖几万美金,可加工成钕铁硼磁体再卖,价格能翻好几倍。再看邻居缅甸,就是靠卖原矿过日子,明明有稀土资源却赚不到大头,马来西亚可不想走这条老路,要搞深加工就必须找有技术的外资合作,这是最直接的道理。 其实马来西亚之前也试过找外资合作,最典型的就是莱纳斯公司的例子。这家澳大利亚企业早年间在马来西亚关丹建了个稀土加工厂,本来是想解决当地的技术难题,结果因为分离提纯技术不行,产生的放射性废水处理不达标,引发了当地好几年的环保抗议,项目停摆了好几次。 后来还是引进了更先进的处理技术,才勉强运转起来,这事也让马来西亚彻底明白,找外资不能只看有没有钱,核心得看技术实力,尤其是环保方面的技术。 现在全球能把稀土分离提纯玩得明白的国家没几个,中国绝对是头一份,光重稀土精炼这块就占了全球99.8%的份额,全球每10辆新能源车里,有6辆的电机磁材都得靠中国精炼的稀土。 而且中国和东盟的矿业合作早有基础,2025年5月广西办的中国-东盟矿业合作大会,还专门开了马来西亚矿业的专场推介会,聊的就是稀土、铝土这些矿产的合作,连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的平台都搭好了,这也是马来西亚敢放开合作的底气之一。 从实际好处来看,找外资合作也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马来西亚不用自己砸大价钱建生产线、搞研发,外资带着技术和设备进来,当地只需要出资源和土地,就能直接参与到稀土产业链的中游环节。 按照安瓦尔之前的测算,就算只搞初步加工,也能创造7000个就业岗位,对经济的拉动比单纯出口原矿强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现在全球都在抢稀土资源,中国有技术但面临资源储备的压力,美国、欧洲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却没有稳定的供应源,马来西亚这时候开门迎客,等于成了各方都想抢的香饽饽,完全可以靠着资源优势挑挑拣拣,选最对自己有利的合作方。 可能有人会问,放外资进来就不怕被卡脖子吗?其实换个角度想,马来西亚手里有资源,外资手里有技术,双方是互相需要的关系。 要是外资敢漫天要价,马来西亚大可以换一家合作,毕竟想进来的企业有的是;而外资要是想在全球稀土市场分一杯羹,也离不开马来西亚这种有稳定储量的资源国。 而且有了之前莱纳斯的教训,马来西亚这次肯定会在合作协议里把环保标准、技术转让、利益分配这些条款卡得很死,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动。
马来西亚工贸部宣布 2025年10月22日,马来西亚贸工部突然宣布:欢迎外国公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23 11:08:41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