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空作业: 如高楼外墙清洁、桥梁或高压电线塔的架设与检修,时刻面临坠落风险。 2. 地下及密闭空间: 矿工、隧道掘进工人,长期面临塌方、瓦斯爆炸、粉尘(矽肺病)等致命威胁。 3. 灾害救援: 消防员进入火场、地震后进入危楼搜救,直接暴露在极端危险环境中。 4. 高危化工: 化工反应釜清洗、有毒有害物质及核废料处理,需要面对腐蚀、中毒和辐射风险。 5. 重复性体力劳动: 搬运工、建筑力工、密集的流水线装配,这些工作不仅机械枯燥,更极易导致肌肉劳损和关节伤病。 回到“人形机器人能否代替人类工作”这个问题,答案已逐渐清晰:它的使命,不应是“取代”,而应是“解放”与“守护”。 从上述那些高危、艰苦的工作可以看出,大量岗位正在透支人的健康与安全。让机器人去承担这些“非人”的职责,是对生命最高的敬畏。这绝非制造懒人经济,而是将人类从生存胁迫中解脱出来,去从事更需要情感、创造力和智慧的工作——如教育、艺术、科研与关怀。 一个理想的未来,是人机协作。机器成为我们延伸的“躯干”,扛起危险与重负;而人类则坚守并精进我们的“大脑与心灵”,去创造更富价值、更具温度的生活。这,才是科技应有的方向。
59条人命的代价,还是没换回一声警钟。2022年4月,长沙医学院附近民房坍塌,
【1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