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千方百计的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就是为了阻止他登机回国,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主要信源:(四川在线——科创未来丨潘锦功:让玻璃发电成为现实) 2017年4月的一个清晨,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 技术人员们屏息凝神地注视着生产线。 一块面积达1.92平方米的特殊玻璃缓缓下线,在晨曦中泛着淡蓝色的光泽。 当测试人员接通电路时,仪表盘上的数字开始跳动。 这块看似普通的玻璃,在自然光照下每年可发电超过300度。 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项目负责人潘锦功站在人群中央,眼角微微湿润。 这一刻,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也见证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这种被称为"发电玻璃"的创新产品,其研发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当时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潘锦功远赴美国深造。 在新泽西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他开始了对碲化镉薄膜太阳能技术的研究。 实验室的窗外是异国他乡的风景,但潘锦功的心思全在实验数据上。 经过多年努力,他带领团队成功将光电转化效率提升到32%,远超当时主流的硅基太阳能板。 这项突破性成果引起了美国能源界的广泛关注。 就在多家跨国公司纷纷抛出橄榄枝时,潘锦功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回国创业。 2011年,他带着核心技术回到中国,选择在碲矿资源丰富的四川成都创立公司。 当地政府提供了5000万元启动资金,看似一切顺利,但挑战才刚刚开始。 初创阶段的公司面临着人才、资金、技术等多重压力。 公司成立不久,就遭遇了重大危机。 财务负责人卷走7000万研发资金潜逃,紧接着核心团队近半数成员被跨国企业高薪挖走。 为挽救公司,潘锦功带着剩余团队成员前往山西洽谈合作。 没想到却陷入骗局,返程时一行人身上仅剩800元。 就在最困难的时刻,他接到美国导师的电话,邀请他重返实验室。 但潘锦功婉言谢绝,决心要将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研发成功。 转机出现在2014年。 当时,"发电玻璃"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获得1.59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这笔资金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体现了国家对该技术的高度重视。 获得支持的研发团队全力以赴,经过三年艰苦攻关,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 研发过程中,团队解决了材料配比、生产工艺、稳定性等多项技术难题。 这种发电玻璃的最大特点在于,即使在阴雨天气等弱光条件下也能持续发电。 此外,其生产成本比传统太阳能板降低三分之二,使用寿命却更长。 这些优势使其在建筑一体化光伏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产品采用的特殊涂层技术,既能保证透光性,又能高效转化光能,实现了建筑材料的革命性创新。 如今,这项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 产品不仅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场馆、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还出口至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候机楼的玻璃幕墙就是采用这种发电玻璃,既美观又实用。 业内专家指出,发电玻璃技术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重大转变。 据测算,若将我国现有建筑玻璃幕墙的1%替换为发电玻璃,年发电量相当于三峡大坝半年的发电量。 这种清洁能源技术正在为构建绿色低碳社会贡献力量,也展现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实力。 潘锦功团队的成功经验表明,科技创新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落地,从面临破产到实现突破。 这一历程展现了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报效祖国的崇高情怀。 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年轻科研人员投身新能源领域的研究。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发电玻璃这类创新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突破,不仅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世界能源革命贡献了中国智慧。 未来,这种融合建筑与发电功能的新型材料,有望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价值。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美国彻底慌了?!比尔·盖茨抛出惊人言论,振聋发聩!他说:“任何说美国持续领先中国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