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马斯杀了两年还没杀完,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在阿富汗,有一个村庄在举办婚礼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22 17:25:57

为什么哈马斯杀了两年还没杀完,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在阿富汗,有一个村庄在举办婚礼,很多人到场,其中有3个人是基地组织成员,美军知道后,发送了一枚导弹,于是一个导弹下去,美国成功消灭了3个基地组织人员,同时也让基地组织获得了几十个新鲜血液这事儿放哈马斯身上也差不多……   其实哈马斯越打越多的道理,跟当年美军在阿富汗的窘境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本质上都是把军事打击当成万能钥匙,却偏偏捅错了锁眼。 美军当年在阿富汗算过一笔账,自己扶持的政府军有 30 万之众,装备清一色的美式武器,而塔利班满打满算才 7.5 万人,可结果呢?拜登前脚说政府军能撑 3 到 6 个月,后脚塔利班就拿下了喀布尔,上演了尴尬的 “西贡时刻”。 究其根本,就是美军的导弹总在 “精准打击” 和 “误伤平民” 之间反复横跳,就像你说的婚礼袭击事件,消灭 3 个基地组织成员,换来几十个复仇的新面孔,这种赔本买卖干多了,塔利班的队伍自然越打越壮,毕竟奥马尔早就放话了:“美国人有手表,但我们有的是时间”。 放到加沙这摊浑水里,情况只会更糟。先看看加沙的基本盘有多特殊,210 万人口挤在弹丸之地,平均每平方公里 6507 人,中位年龄才 18 岁,换句话说,一半人都是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从小就没见过正常的生活:冲突前人均每天用水量才 84.6 升,现在直接跌到 3 到 15 升,连洗脸都得省着来;2025 年光因饥饿死亡的就有 127 人,其中 85 个是孩子,还有 18741 名儿童因为严重营养不良住进医院。 更别提医疗系统早就垮了,4800 人被迫截肢,很多孩子只能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做手术,加沙都成了全球截肢儿童比例最高的地方。这种日子过下来,仇恨早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心里,就等一个发芽的契机。 以军的军事行动恰恰就是最好的 “催化剂”。2025 年 10 月那回停火多让人期待啊,结果没安稳几天,空袭就来了,26 人当场丧命,里面还有孩子和妇女。以军说在反击武装人员,哈马斯说根本没动手,可谁在乎真相呢?对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导弹上的标识比什么都清楚。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2024 年 5 月的民调早就给出答案:加沙人里支持武装斗争的比例升到了 54%,哈马斯的支持率也涨了 6 个百分点,达到 40%,比法塔赫足足高出一倍。这数据就像成绩单,明明白白写着:军事打击越狠,哈马斯的 “招新效果” 越好。 更讽刺的是,以军越清剿,哈马斯的 “群众基础” 越扎实。加沙八成人口都流离失所,住在临时营地,大雨一淹、气温一降,肺炎和各种传染病就开始蔓延,联合国都确认这里爆发了中东首例饥荒,古特雷斯直说这是 “人祸不是天灾”。 当民众连饭都吃不上、病都治不好的时候,哈马斯只要递过一块面包、一瓶水,再提一句 “是以色列让我们过成这样”,就能轻松赢得信任。 2024 年 3 月停火破裂后,努赛拉特市场里抢粮的场景就是最好的证明,人们抢的不只是大米罐头,更是对现状的绝望,而这种绝望恰恰是哈马斯最需要的 “燃料”。 美军在阿富汗二十年都没搞懂的道理,以军现在还在重复:把抵抗力量当成单纯的军事目标,却忽略了他们扎根在民众的苦难里。塔利班靠 “结束内战、保护民众” 起家,哈马斯则靠 “对抗占领、提供援助” 站稳脚跟,两者本质都是在利用强权带来的创伤。 以军炸掉一座哈马斯的武器库,可能同时炸塌了旁边的民房;消灭一个指挥官,可能顺带让一家人丧命。这些死去的平民不会白死,他们的孩子、兄弟、亲友,都会带着仇恨加入抵抗队伍。 2025 年 8 月那个 17 岁的体育冠军阿布哈特,就因为缺粮缺医死了,他的故事在加沙街头流传,每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个可能走进哈马斯招募点的年轻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以军觉得清剿能解决问题,于是加大打击力度;打击造成更多平民伤亡和民生灾难,民众更支持哈马斯;哈马斯有了新成员,再发动袭击;以军再报复,周而复始。就像当年美军在阿富汗,投的炸弹越多,塔利班的兵源越充足,最后只能灰溜溜撤军。 加沙的年轻人本来可能想当运动员、医生,可当生存都成问题,复仇成了唯一的念想时,加入哈马斯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毕竟对他们来说,与其在饥荒和空袭中等死,不如拿起武器拼一把,这种心态下,别说打两年,就算再打十年,新的抵抗者也会源源不断冒出来。

0 阅读:86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