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稀土管控“愚蠢”?恰恰是打破被动的高招 最近总刷到一种论调,说中国对美

檀郎 2025-10-22 15:30:01

说中国稀土管控“愚蠢”?恰恰是打破被动的高招 最近总刷到一种论调,说中国对美国搞稀土管控是“自断财路”“愚蠢之举”,理由无非是“美国会找替代来源,最后自己吃亏”。但只要搞懂稀土管控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战略逻辑,就会明白:这非但不愚蠢,反而是中国在全球资源博弈中,从被动供应者转向主动治理者的关键一步。 先得戳破一个误区:稀土管控不是“赌气式反制”,而是对现实风险的必要回应。这两年稀土走私的乱象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美国企业为绕开监管,把稀土灌进塑料模特胸腔、混进瓷砖胶里走私,半年就查出3834吨非法转移的光氧化锑,单起案件案值就超8000万美元 。更要命的是,这些走私的稀土不少流进了敏感军事领域,直接威胁国家安全。与此同时,美国一边对华加征关税、限制芯片设备出口,一边还想无节制获取中国稀土,这种“只许自己打压,不许别人设防”的霸权逻辑,难道要我们坐视不理?管控本质是“以规则对霸权”,借鉴的正是美国长期对华出口管制的成熟做法,何错之有? 再说所谓“美国会找替代”的担忧,根本没看懂稀土产业的壁垒。全球重稀土几乎全由中国生产,这不是短期垄断,而是中国用五十多年投入、上万亿美元打造的产业优势。美国不是没想过自建供应链,可一家美国矿产公司CEO直言,就算现在动工,建成产能至少要三年,还得解决技术、环保、成本等一堆难题。事实已经给出答案:美国汽车生产线因缺重稀土面临停产,不少企业只能回头求合作,这恰恰说明管控打在了“痛点”上,而非“空拳出击”。 更关键的是,管控是倒逼国内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过去中国稀土产业长期陷在“低价竞争、走私泛滥”的泥潭里,企业拼配额、压成本,根本没动力搞研发。这次升级管制后,市场秩序被重新梳理,企业终于能把精力从“抢出口”转向“提质量”,在高纯稀土材料、永磁技术等高端领域发力。上半年数据显示,国内稀土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从35%提升到58%,附加值翻了近两倍,这种“从卖资源到卖技术”的转变,才是长久之计。 还有人说“管控会破坏全球供应链”,这完全是颠倒黑白。中国的管制从来不是“一刀切”,对合规企业有许可便利,还留了人道主义豁免通道,真正打击的是非法转移和军事用途的滥用 。反观美国,动辄胁迫荷兰、日本搞技术封锁,把供应链当“武器”,这才是破坏全球产业链稳定的根源。中国通过管控推动建立“原产地追踪、用途审查”的贸易规则,反而让全球稀土流通更透明、更安全,这是在给混乱的国际市场立规矩。 说到底,稀土管控是道“战略选择题”:是继续低价贱卖资源、放任安全风险,还是主动掌握话语权、推动产业升级?显然,中国选了后者。这步棋看似“收紧”,实则是在守护核心利益的同时,为全球稀土产业建立“负责任供应链”的样本——从“供应者”到“治理者”的转变,恰恰是大国战略成熟的体现。 那些说“愚蠢”的声音,要么是没看清美国的打压本质,要么是不懂产业发展的规律。大家觉得中国稀土管控这步棋走得怎么样?美国能在短期内找到替代方案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下期见。

0 阅读:0
檀郎

檀郎

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