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坐标看中国崛起:不是“主导”的喧嚣,而是“担当”的回响 当“中国崛起”成为全球热议的关键词,有人用“主导性世界强国”定义这份变化,但在我看来,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追求霸权的“登顶”,而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注入确定性的“托举”——从深海探测到粮食安全,从数字基建到气候治理,中国正用一个个实打实的行动,重新书写大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去年,我在非洲肯尼亚的蒙内铁路沿线旅游,当地列车长卡玛尔指着窗外的农田跟我说:“这条铁路修通后,我们的玉米从农场运到港口,时间从7天缩短到2天,烂在地里的粮食少了,孩子的学费也有着落了。”蒙内铁路是中国帮助肯尼亚修建的首条现代化铁路,建设时没有搞“技术垄断”,而是培训了近5000名当地技术工人,现在铁路的运营团队里,80%都是肯尼亚人。这不是中国的“单方面输出”,而是带着“共同发展”的诚意——我们把技术教给当地人,把就业机会留给社区,让基础设施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的“发动机”,这比任何“主导”的口号都更有力量。 再看科技领域,去年中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深潜,不仅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更向全球科研机构开放了深海探测数据。有外国科学家感慨:“以前深海探测数据被少数国家垄断,中国开放数据后,我们终于能联合开展深海生态研究了。”这就是中国科技崛起的态度:不是把技术当成“卡脖子”的工具,而是作为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共享资源。从“天宫”空间站向全球科学家发出邀请,到5G技术标准与多国企业联合制定,中国的科技发展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带着“众行致远”的格局,让更多国家共享科技进步的红利。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共同挑战上,中国的行动更显担当。去年我去甘肃敦煌的光伏治沙基地,看到曾经的沙漠里,一排排光伏板下种着梭梭树,既发电又固沙。基地负责人说:“我们的光伏治沙技术已经出口到沙特、阿联酋等国,帮助他们在沙漠里建起了清洁能源电站。”中国承诺“双碳”目标后,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把技术、经验打包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给东南亚国家提供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帮非洲国家建设小型水电站,这些行动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只是单纯地帮各国实现“绿色发展”。要知道,全球仍有10亿人用不上稳定的电力,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输出,不是为了“主导”能源格局,而是帮更多人实现“用上干净电”的基本愿望。 有人说,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霸权”,但中国用实践打破了这个偏见。我们没有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而是在120多个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帮助当地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我们没有搞“贸易保护”,而是连续1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让各国的优质商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我们没有在国际事务中“指手画脚”,而是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派出了超过5万名维和人员,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追求“主导”世界的话语权,而是用自身的发展证明:大国可以不用霸权手段,也能赢得尊重;可以不用零和博弈,也能实现共赢。这种崛起,是让蒙内铁路上的列车跑得更快,是让非洲孩子能用上稳定的电力,是让全球科学家能共享深海数据——它藏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改善里,藏在各国合作的真诚笑容里,这才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给世界带来的最珍贵的礼物。 未来,中国还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是为了成为“主导者”,而是做世界发展的“同行者”“贡献者”。毕竟,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让别人服从,而是让更多人因为你的存在,活得更有希望。
从全球坐标看中国崛起:不是“主导”的喧嚣,而是“担当”的回响 当“中国崛起”
檀郎
2025-10-22 15:29: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