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坦言英伟达退出中国市场,这场算力博弈没有赢家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个科技圈的重磅消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近期的公开对话中,首次直白地提到了一个让行业震动的事实: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已经100%退出中国市场,曾经高达95%的中国市场份额,如今变成了刺眼的0%。 作为常年关注科技产业的自媒体博主,我翻遍了黄仁勋在城堡证券对话中的完整内容,最让我触动的不是“0%份额”这个数字,而是他说的那句大实话:“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全球算力产业格局的无奈与博弈。 熟悉我的老粉都知道,我之前多次聊过英伟达和中国市场的渊源。从2022年美国首次出台AI芯片出口限制开始,英伟达就一直在“合规”和“市场”之间找平衡——先是推出适配中国市场的A800、H800芯片,后来又针对性研发了H20,2024年的时候,光H20系列在中国的出货量就有60万到80万枚,占了中国AI芯片市场的大半江山。那会儿不少行业朋友还和我说,“只要英伟达愿意做适配,中国市场就离不开它”,可谁能想到,短短一年时间,局势就翻了个身。 今年4月,美国政府突然加码管制,明确要求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必须拿许可;7月的时候,英伟达还乐观地说“政府承诺会发许可证”,可直到现在,没有一枚合规的H20芯片能顺利进入中国市场。黄仁勋在对话里没绕弯子,直接点出了问题核心:“无法想象任何决策者会认为,让美国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是个好主意。” 其实熟悉产业链的人都清楚,这个“失去”是双向的。对英伟达来说,中国市场曾经贡献了它13.1%的营收,2024年光中国大陆地区收入就有171亿美元;可对中国的AI企业来说,过去几年里,从大模型训练到自动驾驶算力支撑,英伟达芯片都是绕不开的选择——就像黄仁勋自己说的,中国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这些人原本都在基于英伟达的技术做创新。现在这条路被堵上,美国失去的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而中国的AI产业则要被迫加速“去英伟达化”,短期内的阵痛可想而知。 黄仁勋在对话里还提到一个细节,现在英伟达所有股东的预测里,都默认中国业务为零,“有任何新进展都是额外收获”。这句话听得我挺感慨的——曾经的行业巨头,如今要把最大的市场之一从财报里“剔除”,这背后是政策博弈对企业的裹挟,更是全球科技产业分工的撕裂。 作为博主,我不想单纯评判谁对谁错,但有一点很明确:AI算力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黄仁勋说“要在保持技术领先和让世界用美国技术之间找平衡”,可现在的政策显然走了极端。中国的AI产业不会因为少了英伟达就停滞,国产芯片企业已经在加速补位,2024年主流国产AI芯片出货量也有30万到40万枚;但英伟达失去的中国市场,恐怕不是靠其他地区能轻易补上的。 最后想和大家说,这场算力博弈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当技术被绑上政策的战车,受伤的不仅是企业,更是全球科技创新的节奏。后续英伟达能不能重新回到中国市场,国产芯片能不能抓住机会突围,我会持续关注。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也可以在评论区和我聊聊,咱们下期再见。
黄仁勋坦言英伟达退出中国市场,这场算力博弈没有赢家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个
檀郎
2025-10-22 15:29:25
0
阅读:0